新学期将至,小心“假老师”在家长群里收资料费

坦洲公安
+订阅

孩子升入初中,本应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有些家长可开心不起来。本以为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可以方便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但不曾想,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身份迷惑性强的特点,在老师休息期间,通过更改头像及昵称的方式冒充老师,以收取资料费的名义对学生家长实施诈骗。请广大学生、家长及老师务必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避免上当受骗。

手段揭秘:先蛰伏入群,再伺机而动

群聊缺乏身份核实,家长没有防范意识,才给了骗子漏洞可钻。个别学校为了方便,直接将班级微信群的二维码公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同时缺乏核查,让骗子可直接扫码入群;骗子还会利用喜欢玩游戏的学生,以“验证身份即可免费领取游戏皮肤或装备”为由,要求发送班级群的二维码,借此混入;除此之外,学生、家长或者老师的微信号被盗也为骗子提供了便利。

入群以后,骗子会蛰伏一段时间,待到临近开学时才会有所行动。先是将头像和昵称改得和班主任一模一样,然后和另一个潜伏在群内的同伙一唱一和,这样就可以蒙蔽很多缺乏警惕的家长,让他们跟着一起发红包或转账。

为了降低被真正的班主任发现的概率,骗子会选在晚上11点这种部分人已经熟睡的时间段作案。为了降低家长们的警惕,骗子每次收取的“资料费”不会特别高,一般都为上百元左右。

警方提示:核实身份,转账之前要三思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广大学生家长应擦亮眼睛,并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保密意识。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要轻易对外发布班级群。班级群的发布,最好是选择在家长会等现实中的场合。

2.加强身份核实。班级群应当开启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直接入群。每位申请入群的用户均应进行身份核查,对可疑用户要尽快清理出群。

3.如果遇到老师在群内发布收费信息,应及时向学校方面或老师本人沟通核实,切勿直接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付款或点击陌生的链接。

来源:坦洲公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