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桃花源:在城市上演现代版“桃花源记”

最美清溪
+订阅

古往今来

人们对于自然的欣赏和向往从未停止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千多年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用寥寥数百字描述了“世外桃源”美景。如今,这一理想田园生活愿景,在清溪镇转化为实景,正为都市人提供 “桃花源记”生活……

“云溪·桃花源”景区,坐落在东莞唯一没有工厂的行政村——铁场村。它是一个集生产保供、生态涵养、生活休闲等“三生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园,也是清溪镇新建的一个大型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在这里,人们可以沉浸式体验九雅文化,感受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

沿着银瓶山的东面,一路环绕前行,路过大片玫瑰园种植基地,便来到“云溪·桃花源”。透过古朴的中式门楼,只见青山绿意环绕,一缕清风,几片闲云,还有泥土芬芳,颇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豁然。

进入景区右转,一条石子路顺势铺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气的白墙院落,便是接待中心。叩门而入,一楼是品茗、聚会的私密空间。“欢迎来云溪做个闲人,品尝无味之味。”这是“云溪·桃花源”项目主理人陈婉瑜欢迎八方来客的“开场白”。

“银瓶山上有个龙潭水,龙潭水直流而下,形成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清澈见底,可见蓝天白云,所以命名为云溪;另外,我一直有个田园梦,希望在城市上演现代版桃花源记,所以又叫桃花源。” 陈婉瑜如此介绍“云溪·桃花源”这一名字的用意。

“万物有灵,回归自然”——这是打造云溪·桃花源的初心。景区利用清溪镇优良的生态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自然条件优势,结合清溪特色文化,打造集文化体验、图书阅读、度假休闲、露营休闲、音乐品鉴、科普研学、高端会务及产品发布于一体的田园综合文化体。今年7月,云溪·桃花源项目成功入选了2023年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重点项目库,是东莞市唯一入选名单的项目。

从接待中心走出,往景区内走,茶屋、紫竹林、溪涧、草坪、帐篷天幕等景物像画卷一样展开,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每一个角度都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竹制茶庐,营造了一方隐匿于自然的禅意空间,是欣赏美景、围炉煮茶的好去处。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半山茗,半日客,半称心。活在当下,做个闲人,听一曲淡远如流的筝曲,轻灵柔软,心境清凉,或许能享受苏东坡式的治愈主义。

溪涧中央,有一名为“明镜潭”的小池。池里种有高雅的“芙蓉仙子”(荷花品种之一),池上是枝叶繁茂的菩提树。还有直立的无忧树,在池对面遥相呼应。园区在植物景观方面,可谓别具特色、别出心裁,在广袤的青山绿水间,嵌入了禅意和诗意,浸润出悠然与娴静。

无数次在梦中,赤脚踩在青草地上,撒着欢儿疯跑着——这是独属于童年的快乐。草坪上露营、追风,一家人一起观绿植、察虫形、闻青草香,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疲惫的身体在空旷中静静呼吸,躁动的心灵在自然中慢慢平静。

茶道、禅悟、插花、古琴、水墨画……已经正式对外营业的“云溪·桃花源”,正开展具有丰富历史人文内涵的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让人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得到文化浸润。半日忙里偷闲,乐享更多文化沉淀的好时光,“云溪·桃花源”想必会是越来越多人在匆忙生活中寻求精神依靠时的好选择。

心安归处云溪间,桃花源里可耕田。在银瓶山下,与诗意相逢,在四季轮转中,获得平和与喜悦。“云溪·桃花源”,回归生活的纯粹与本真。来吧,约上三五好友前去“世外桃源”打卡,从琐碎繁杂的日常中脱离出来,给心灵放个短暂的假期吧!

出品:清溪融媒体中心

文稿:何秀蓉 夏任远

图片:资料图

编辑:韩世海

版式:孙自力 傅   娴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