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教育:“走出去”“引进来”壮大育人力量

南方+ 记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翻开阳西县的教育地图,中小学校数量众多,其中既有“老牌学校”,也不乏“后起之秀”。如此多的学校,对优秀教育人才的渴求可想而知。

近年来,阳西县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中职教育创新提质发展、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完善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和教师发展体系,推动教育人才引育结出硕果。

印发《阳西县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主动“走出去”“引进来”,聚教育英才而善用之;“教育共同体”亮点频现,成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今,阳西县“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教师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阳西一中新校区通过竣工验收,即将于9月1日开学。

广聚英才

优化教育人才储备

“引进高素质、高学历教育人才,为阳西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今年3月,阳西县教育招才引智活动走进华南师范大学,主动面向高校招揽优秀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建强教师人才队伍,关键在于注入“源头活水”。阳西县委、县政府优先开展教育人才引进,2020年以来,阳西县主动走进华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地,通过招才引智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教师共360多名,其中引进研究生学历16名,大力开展“名校长”引进工程,面向全国公开选聘阳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阳西县方正中学、阳西县第一小学校长共3名

通过试讲、答辩、洽谈等环节,许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被阳西县优美的城市环境、高效的服务、良好的成长平台吸引,深切感受到阳西对优秀教师的求贤若渴。

今年2月来到阳西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孙秋渝,就是被阳西县招才引智政策吸引的人才之一。“我是阳西人,近年来教育人才引进的待遇较好,自己本身也想回家,所以回家乡工作很安心。”孙秋渝表示,她主要从事美术、艺术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目前被安排在教师发展中心学习,下学期就会正式投入教学工作,“对于外地的同事,阳西县也安排了人才公寓,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之所以能够大手笔到发达地区“抢”教师,阳西县可谓下足了功夫。加大对高端教育人才的补贴,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后顾之忧;对学校编制进行全面清理和统筹管理,优先保证教师招聘的编制使用,满足新增教育资源结构性需求;全面落实公务员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按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教师体检。

此外,阳西县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心连心共裕”党员干部密切联系服务师生实践活动,县领导及党员干部“一对一”定点联系服务困难师生,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纳入联系服务师生名册的教师共计25人,学生共计921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走访慰问做到“看问留跟”,全面走访摸清情况,形成困难师生家庭就业、发展生产等情况台账,有效运用阳西县党群连心服务平台,采取“问题上报—问题解决—情况反馈”等流程,分类分级解决实际问题。

一系列重磅举措下来,阳西县对教育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有效激活了人才发展新动能,打造出一支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县教师6078人,其中,高中769人、义务教育3318人(初中1132人、小学2186人)、中职54人、特殊教育31人、民办教育1906人(幼儿园1309人、学校597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1名,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3个。

强化培育

锻造一流人才队伍

为进一步提升阳西县“三名工程”培养对象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名校(园)长、名师和名班主任队伍,由阳西县教育局主办,中国教师研修网承办的阳西县“三名工程”培养对象培训第三次集中研修于2023年7月24日—28日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

听取专家关于名师培养和名师成长的思考,学习名师工作室的相关机制做法,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汲取精神力量……“这次研修活动,让在场的教学工作者们更加清晰认识自己的责任担当,明晰发展路径。”阳西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许多校长、教师纷纷表示,活动提升了自身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令人受益匪浅。下一步,他们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让它在阳西发扬光大。

教师人才“引得进”,更要“用得好”。阳西县“三名工程”培养活动的开展,是阳西县善用教师、培育教师的一个缩影。2023年上半年,阳西县教育系统累计开展75个培训班,涉及36个培训项目。

举办系列培训班,评选表彰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集体和先进个人,弘扬教育系统正能量;实施“名师工程”“名校长工程”,每年评选县敬业奉献标兵、优秀班主任等,并示范引领开展教学观摩、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等活动,助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印发《阳西县中小学校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暂行管理办法》《阳西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绩效考核评价方案(试行)》《阳西县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狠抓“领头羊”考核,让能者上,提升人才选拔任用效能;先后开展中小学教育管理后备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三名工程”培养对象培训班等,开展个性化专题培训、中小学教师专业提升培训、中高考备考专题及“三名工程”培养对象培训项目,涉及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培训内容,做到教师培训“全覆盖”。

近年来,阳西县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区域研训课程为引领,以校本研修为依托,以教师发展为主线,以评价激励为保障,大力开展教师人才培育攻坚行动。

2019年,阳西县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整合县教师培训中心、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和县教学仪器装备站,内设综合部、培训部、教科研部、信息数据部和保障事务部。

“顺应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立足阳西教师职后发展的现实,探索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开展青年教师能力大赛、论文评选、教学设计比赛、送教下乡、教学质量调研等活动,从知识以及技能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接下来,阳西县将从打造专业化校长队伍、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全力锻造教育一流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阳西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阳西将进一步加大后备校长培养力度,推进实施中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到2025年高层次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市级名师)数量大幅提高,教师高一级学历大幅提升,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

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基层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共建共享

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6月9日,阳西县人民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举办共建阳西县城乡教育共同体项目签约活动,双方携手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据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主要面向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在教育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具体业务工作,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采取搭建桥梁、联合教研、品牌化培育、特色化构建、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方式,实现校际、城乡区域间的教学教研联动,经验分享、合作交流,带动县域中小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

“研究院将依托高校的科学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实现县域中小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构建阳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阳西教育办出特色、成效和水平。”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易宝林表示,通过把提升小学义务阶段、初中教育、高中高考的质量与培养优秀人才、拔尖人才,一体化来打造,将信息化领域优势引入到阳西教育发展,示范打造一批样板学校,提升阳西县教师队伍素养。

其间,阳西县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签约《阳西县城乡教育共同体合作协议》《阳西县城乡教育共同体示范学校建设协议》,目前已完成示范学校揭牌仪式,具体以阳西县第一中学、阳西县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阳西县实验小学为实施主体,双方合作建设阳西县教育共同体示范学校,派驻教师团队组建已完成。

日前,阳西县教育局召开2023年教学质量分析会,总结分析上学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情况,研究部署新学年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任务。会议强调,要深化课堂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杠杆”和“抓手”,积极探索“智慧教育”,从内到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要聚焦兴教之源,努力打造一支善管会教、品德高尚、业务能力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数读

阳西县先后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目前,全县教师6078人,其中高中769人、义务教育3318人(初中1132人、小学2186人)、中职54人、特殊教育31人、民办教育1906人(幼儿园1309人、学校597人)。

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1名,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3个。

2023年上半年,阳西县教育系统累计开展75个培训班,涉及36个培训项目。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谭二和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