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云营收盈利双提升,“科技”属性显现成效 |冷眼看财报

南方+ 记者

本文收录于专辑#冷眼看财报#


“好皮囊是父母给的,好身体是自己练的,好品格是遗传的。”8月25日,在万物云举行的2023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万物云董事长朱保全表示,万物云发展稳健。“如果以前‘拼爹’可以获胜,现在更重要的是自身拼命奋斗。中流击水不进则退,万物云三大战略稳步推进,特别是蝶城战略的兑现,带来了增利大于增收。”

根据万物云(2602.HK)发布的2023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报告期内,万物云实现营业收入160.2亿元,同比增长12.5%;毛利润为24.1亿元,同比增长13.4%;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EBITDA 18.6亿元,同比增长20.4%。

营收、利润双增长

具体来看,万物云的三大业务板块,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板块收入为90.4亿元,同比增长13.0%;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板块收入为56.7亿元,同比增长11.3%;AIoT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板块收入为13.2亿元,同比增长13.9%。

业绩报告指出,得益于公司蝶城战略顺利兑现,住宅物业服务毛利改善,同比增长34.3%,该项业务整体毛利率增长2.1个百分点;居住相关资产服务业务增长强劲,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30.2%,毛利1.9亿元,同比增长53.4%,市占率不断提升。

据万物云统计,来自公司独立拓展的,且与开发商不相关业务的占比相当显著,利润增速很快,相对于报表的15.7%,该部分的利润增速达到23%。

朱保全在业绩会上进一步指出,从只服务万科,到来自于万科集团贡献的持续关连交易收入占比下降至13.6%;来自于第三方的项目数量占比达69%;业绩期内的物业及设施管理服务收入中,由第三方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达85.5%。

“从只会做住宅业务,到住宅、商企、城市三个空间分别有万科物业、万物梁行、万物云城等领先品牌。”朱保全介绍,“万物云旗下万物梁行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商企服务企业,在非开发商市场具备绝对的竞争力;万科物业基于蝶城模型,在存量市场寻找到独立的、稳健的、可持续的拓展之道,并且立足居住消费市场,社区资产服务业务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借助万物云城,公司的科技业务也在蒸蒸日上,保持高速发展和稳健的高毛利。”

由于2023年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景气度继续承压,外界普遍认为,作为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下游,物管行业会受到很大影响。但从万物云的当期业绩表现看,开发行业景气度承压给物管行业带来的影响非常有限。进入存量市场,物管行业长期的发展逻辑将更加回归到不断探索和提升居住生活品质上。正如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说,存量市场将呈缓步打开的趋势,通过不断积累品牌口碑可提升竞标外拓优势,而深耕优质资产密集市场、且自身品牌力和服务力过硬的物企有望成为“长跑冠军”。

强调“科技”属性

在蝶城战略方面,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万物云新完成64个蝶城的改造和验收,目前共有102个蝶城全面纳入整体蝶城运营的范围。截止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全国主要城市共布局601个蝶城。在报告期内,在3402条价值街道内,新签约188个住宅项目,带来9.91亿元收入。

在客户多元化战略方面,报告期内,万物梁行服务的互联网科技及独角兽企业达69家;并在互联网、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及金融行业、跨国公司五大优质赛道持续深耕,实现收入26.4亿元,同比增长28.5%;新增近20家500强及独角兽客户,包含头部保险公司、国产运动龙头、头部白酒企业等;新增签约7个超高层项目;已为5个客户提供无尘管理服务,其中包括国内通信龙头企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及家用电器龙头企业。

在7月28日由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主办的中国峰会上,万物梁行一举揽获7项RICS奖,成为获奖数量最多的商企物业服务商。

在科技战略方面,万物云认为,科技战略投入主要为公司带来内部提效及外部增收两方面影响。从内部提效来看,截止2023年6月30日,万物云在1082个项目中落地近3万台通行设备及1451套自研的“黑猫系”设备,物业前台自助服务机“凤梨一号”累计在1705个项目中落地2279台,为蝶城内的住宅物业提效改造打造底盘。

从外部增收来看,在报告期内实现科技板块实现快速发展,其中,循环型科技业务快速发展,企业远程运营服务新增22个外部客户,空间远程运营服务已连接超200个政府及国企客户,累计在42个项目落地;BPaaS解决方案服务共带来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48.0%,拉动公司科技业务的快速增长,推进公司盈利结构的优化。

对于万物云做科技,市场上有不同的声音。对此,朱保全表示:“对于万物云来说,公司坚持去做科技投入,同时也希望把投入形成经验,拿到市场上同科技企业竞争。”

事实上,虽然作为物管公司,但是万物云在各种场合都更倾向于强调其“科技”属性,在2022年报以及最新的企业网站中,万物云也已不再像其他上市物业公司那样披露其在管面积或合约面积等信息,或许也是出于突出其“科技”属性的考量。

【采写】南方+记者 柴亚娟

【策划】冯善书

【栏目统筹】周中雨

【海报】彭晓

【视觉统筹】张哲 刘子葵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