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一门传统手艺,承载几代回忆!记小楼非遗文化——增城传统木雕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

  木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被称为中国“民间工艺”,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原材料进行雕琢加工的工艺形式,被称为“生活的艺术”。在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有一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手工艺人的心血,闪现着手工艺人的智慧,寓意丰富,造型独特,它就是增城传统木雕。

增城传统木雕

历史渊源:三代传承 影响深远

  增城传统木雕分布于增城区大部分地区,在增城周边的博罗、从化、东莞和广州市区亦有分布,以增城区小楼、派潭、正果、荔城、增江、石滩等镇街现存建筑木雕为最,2021年5月被列入增城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城传统木雕由小楼镇小楼村木雕艺人何世林于清同治年间传承至何锦祥(何世林孙),现已是第三代。

何锦祥正在挑选木料

  何世林出生于小楼镇小楼村一个木匠世家,少儿时代就跟随长辈做木匠学徒,受家族遗传影响,何世林成年后在制作水桶、风柜和各种农具等方面的木工技艺十分精湛,深受四乡八里乡亲欢迎。由于家境清贫,加上时逢乱世,子女又多,传说其子女有多人饿死,而这些简单的木工活在当时连换口饱饭吃的目的也难以达到。内行人都知道,简单木工活虽难以维持生计,但增城民间拥有深厚“祠堂文化”底蕴,十分看重祠堂、寺庙的修建和保护,修建祠堂的人工是“双工”甚至“三工”,若擅长雕刻用于装饰祠堂花板、神主牌等的木工技艺,则工价更高。俗话说“穷则思变”,为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何世林在承接一般木工活的同时,通过遍访周边木雕民间艺人和参观县城万寿寺、腊圃报德祠、小楼何仙姑家庙等建筑物的木雕技艺等途径,结合平时做木工活的心得,融会贯通,穷数十年时,终于创立了“增城传统木雕制作”这一传统技艺。时至今日,在小楼何仙姑家庙、腊圃报德祠和小楼村何氏宗祠等传统建筑物里,仍留存何世林创立“增城传统木雕”的物件或传说。

  第二代传人何周文是何锦祥伯父、何世林次子,生于民国4 年(公元1915年)。虽然生于乱世,但何周文从小就肩负起传承增城传统木雕制作技艺的重任,自幼跟随其父何世林学习增城传统木雕制作技艺。他聪明好学,天资聪颖,很小就学会了增城传统木雕。何周文从艺期间虽历经磨难、累遇挫折,但他始终秉承着弘扬增城传统工艺的初心,从未放弃传承增城传统木雕的重任,并选定了何锦祥(何周文侄子)作为增城传统木雕的第三代传承人,将一身技艺传授给何锦祥,让增城传统木雕这一增城本土的民间艺术奇葩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何锦祥生于1954年7月,系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为何氏家族增城传统木雕的第三代传人,13岁就随其伯父从事专业木匠事业。60年代初,何锦祥随伯父为邻村修祠堂时,逐步接触到了增城传统木雕工艺。在伯父的悉心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何锦祥逐步掌握了增城传统木雕艺术的题材创作、表现手法及雕刻工艺等技艺。在从艺几十年的生涯里,何锦祥也累遭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增城传统木雕的热爱,甚至在施工队工作期间,他仍坚持从事与木雕相关的工作。1979年末,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何锦祥毅然辞去了二〇九施工队的工作,自立“龙翔”工艺工作室,专门从事增城传统木雕制作,他的作品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擅长沉雕、浮雕、透雕、圆雕等各种技法,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精致、独特、富有神韵,工艺精湛,在民间颇有名气。若干年后,何锦祥在朋友的引荐下,先后到福建省莆田和浙江省等地的建筑工程队里任专业雕塑师傅,边工作边学习各种雕塑工艺。期间,何锦祥有机会接触到粤、闽、浙等地众多形形色色的雕塑民间艺人,与他们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考察各地著名古建筑中的雕塑工艺品,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从石雕、砖雕、灰雕、泥塑中吸收、感悟雕塑艺术中的神韵,博采众长,使自己的木雕技艺得到进一步升华。经过多年历练,除木雕技艺精进外,何锦祥还熟练掌握了石雕、砖雕、灰雕、泥塑神像的雕塑技巧。

  1987年10月,何锦祥带着满身技艺回到了家乡增城,在增城及周边地区承接祠堂、寺庙、道观和古建筑修缮工程,并亲任工程项目的首席雕塑师傅。由于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何锦祥逐步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雕塑事业也越做越大。20多年来,增城及周边地区的不少祠堂、寺庙和道观,如广州市陈家祠、博罗县罗浮山酥醪观、东莞市冼沙二上方祠堂、腊圃报德祠、小楼何仙姑家庙、小楼何仙姑塔、小楼东境周氏祠堂、派潭黄岗头祠堂和石滩镇郑田石王古庙等处都留下了何锦祥雕刻的各种精美的增城传统木雕工艺作品。

  木雕工作工艺复杂、收入有限,再加上市场狭小、前景不明,对何锦祥坚持创作也带来了重重挑战,但何锦祥凭着对雕刻的浓厚兴趣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仍然默默地坚持着、守望着。何锦祥坦言,要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增城传统木雕艺术事业,继续用手中的刻刀雕琢精彩的人生。现在,何锦祥次子何镇超18岁起随父何锦祥学习增城传统木雕,也成了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近30年来,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增城传统木雕工艺已逐渐凋零,今天仍操持这一传统工艺的民间艺人已属凤毛麟角。

  作为增城区内传统木雕艺术的代表性民间艺人之一,何锦祥对增城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使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增城传统木雕艺术不至于失传,何锦祥栽培了包括何镇超在内的几名学徒。可喜的是, 通过几年的传帮带,以何镇超为代表的第四代传人已逐渐成长起来。

制作技艺:心血凝聚 风格独特

  增城传统木雕分为建筑木雕和日用木雕,建筑木雕主要应用在祠堂、寺庙等各类木构建筑的梁架雕刻和檐下花板雕刻,具有分布范围广、风格独特、 影响深远等特点,是其它一些地方性木雕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增城传统木雕还以“足料整材”著称,不管是建筑用的粗长木柱,还是各种部件均以整块木料制作,不会使用多根小木拼接成型,所选用原材料主要以香樟木、杉木、菠萝格木为主,作品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增城民间习俗等,结合沉(凹)雕、浮雕、透雕等各种技法,从选材(开料)、画稿、雕刻、描色和安装全程手工操作,主要使用弓锯、斧头、木锤、钢凿、大小刻刀等各种类型刀具作为工具。

  增城传统木雕在明清时期走向成熟,凭借独特风格、出色工艺,形成了具有卓越艺术成就的流派,技艺方面由于使用圆雕技法不多,明显区别于江南地区的技艺特点。工艺方面,增城传统木雕精巧细腻,造型生动夸张,主题突出,富有神韵,刀法犀利。增城传统木雕制作技艺材料按要求用途选定木料,一般是按规格要求做好木胚制作,由木雕艺人进行设计、画图,将需要镂空的地方用弓锯镂空,凿出轮廓,再用手工刀具进行精雕细刻,最后上油漆或贴金制成成品,主要制作技艺分以下5个步骤制作:

  一是选材。所选用原材料主要以香樟木、松木、枫木为主。按用途需要选定材料、取自然干料为上,按需取大小尺寸。硬木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适合雕刻结构复杂、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以及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只是雕刻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松软的木材一般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较容易,但因其木质松软、色泽弱,有的需要进行着色处理,不适合过于复杂或过于微小的图案雕刻,所以创作作品前的选材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画稿。按规格要求做好木胚,然后进行设计画图。作品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增城民间习俗等,通常选用一些带有吉祥、镇宅蕴意的图案,简单抑或复杂,就依据要求而定,如一些有历史背景的作品就需要搭配特别的图案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三是雕刻。刀具是从事木雕创作最直接的助手,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敲锤、斧子、弓锯等),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刀具齐备、会磨善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身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晰流畅,从而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 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

  四是描色。雕刻完成打磨后,涂上底色,底色是为了弥补某些木质的不足或缺陷,并且能起到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有的作品可以视情况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显露,形成丰富的色彩感觉,同时也加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五是安装。木结构建筑安装,是由数件以上木雕作品安装成一件大型木构骨架,一般起着支撑作用或装饰作用。安装过程颇费工夫,每个安装接口都要求非常准确、严密、紧扣,这样才能确保作品的牢固和安全。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李妍 通讯员增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