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汕尾新港街道谋划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南方+ 记者

绵延35公里的海岸线,打造汕尾最大的平安渔区;依托汕尾港的丰富资源,产业项目活力全线释放;用活“民情地图”打造新港示范……

今年以来,立足区位布局,发挥产业优势,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深入践行“百千万工程”,擘画了一幅服务完善、商贸兴旺、生态绿美现代化滨海新城图景,为汕尾高质量建设贡献新港力量。

强化产业支撑 做强海洋经济

“海洋资源是我们的资源禀赋,也是我们发展的优势。”新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汕尾渔港。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新港街道如何做好海洋强市这篇文章呢?根植于35公里的海岸线,新港街道坚持实施“兴海强市”示范工程,全力推动深远海捕捞和绿色水产养殖产业大发展。全街道拥有渔船969艘,渔业人口约2.5万人,是全市最大的渔船、渔民管辖地。

汕尾水产品交易市场规划图。

辖区汕尾港是全国六大渔港之一,被评为“全国文明渔港”“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区”,汕尾水产品交易市场更成为粤东最大的水产品贸易集散地,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

品清湖海上观光游。

除了发展渔产业,新港街道立足海洋资源写好“文旅”文章。以汕尾港游艇观光游为牵引,依托海陆丰中心县委旧址、沙舌尾、银龙湾、大华山森林公园等文旅资源,弘扬原汁原味的汕尾渔歌,激发“山海湖城”“红蓝绿”文旅游活力,让海文商旅融合发展。

港口的发展带动临港经济的发展,是临港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因此,新港街道大力激发临港产业潜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做强华顺造船厂、建业船舶修造公司、红卫渔网厂等企业,拓延制冰业、水产品加工、渔需供给等港口码头产业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项目引擎 提升服务能效

项目是撬动发展的引擎。依托汕尾港的丰富资源,新港街道着力实施“一港两业三片区”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舒适的生活圈。

二马路美食街夜经济。

东片区主要以老区升级改造为抓手。全力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渔村老旧小区改造、二马路升级改造及民主广场停车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改变老城区新面貌,激发新商圈新活力。

西片区着力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全面完成海滨大道西和6条支路征地拆迁,及周边土地收储工作,打通西片区经济快速发展通道。同时,全力推动海滨大道西段北片城市更新工程,项目覆盖3个社区(村),约有6000户3.9万人受益,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西片区落后的城市面貌和低效的城市功能。

沙舌尾网红点。

南片区以乡村振兴为发力。全力完成滨海旅游公路品清南岸段工程项目征地拆迁,打通对面海半岛交通路网,带动芳荣村、新港村开发建设。同时,大力推动汕尾市城区新港现代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聚力打造蓝天碧水绿岸的高颜值高体验滨海森林小镇,打造沙舌尾、银龙湾、大华山等网红打卡点,实现富民增收。

鲤鱼尾景点。

弘扬枫桥经验  强化基层治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一方面,新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三三五”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一中心四平台”高效运转,充分利用海陆丰中心县委、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红船党建、志愿者驿站、老大妈志愿队等党群阵地,不断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港口渔船治理难点变亮点,创新打造海上党建品牌和渔民党员发展计划,以党建赋能渔业安全生产和港区平安建设,进一步完善渔船网格化管理、临时停泊点建设和“一船一档”登记工作,实现党建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新港街道还盘活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依托“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成立渔业合作社、经济联合体,打造红卫渔业村集体经济示范村,推进红卫渔业村“电商+海产品交易中心”、物业出租、海产品干货小商城、海洋移动牧场等项目建设。

新港电商中心。

“我们力争红卫渔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达到60万元以上。”新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力攻坚“薄弱村”,新港街道以“一村一策”精准发力,启动帮扶资金,创新冷链仓储、物业管理等经济模式,激发东风村、前进渔业村发展势能,实现协调发展。

南方+记者 彭骏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