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山海经”|白盆珠水库:湾区第一大水库的“智水”蝶变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阅读系列报道

在惠州西枝江的上游,坐落着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水库、也是惠州最大的人工湖——白盆珠水库。水库集水面积856平方公里,相当于41个惠州西湖。

站在水库大坝上放眼远望,库湾一碧万顷,晶莹透亮,仿佛一块巨型的绿宝石。淡绿色的湖水和赭红色的湖岸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远处苍翠的青山隐退在迷蒙之中。

自1987年白盆珠水库建成运行以来,这座水库肩负着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多种功能,并经历了一次次的洪水防汛考验。

如今,得益于严格的管理管护和良好的生态治理,白盆珠水库库区水生态愈发美丽,并引来多种珍稀动植物光临。随着技术的发展,白盆珠水库以科技赋能“智慧水库”建设,实现了从“治水”到“智水”的蝶变。

历经30年建设

凝结两代人的心血

打开社交媒体搜索“白盆珠水库”,一大堆自驾游、露营攻略扑面而来,不少市民在周末、节假日驱车前往那里。

“碧绿的湖水,湛蓝的天空,四周听不到城市的电流声和汽笛声,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以及小鱼儿不时潜水跳动的声音。沿途的风景和空气真的能让烦躁的心情瞬间愉悦。”这是一位网友写下的白盆珠游记。

白盆珠水库如此秀丽的风光,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和奉献。档案记载,白盆珠水库于1957年开始规划建设,1959年底动工,是当时举世瞩目的重大民生工程。修建初期工人全部住在工地上,非常热闹,积极性也高,连晚上都在施工,时常还有歌舞团来举行慰问表演。水库还请来了苏联专家援建,并为他们建设了专家楼。

然而,到了60年代初,为贯彻国民经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白盆珠水库工程停工下马。热闹一时的工地陷入沉寂,前来援建的苏联专家也相继撤离。

经过十多年的酝酿,1974年白盆珠水库再次动工。当时惠东从各个公社抽调了2000多人,再次组成民兵团修建。工人们边设计边施工,看到哪里不行就补哪里,还要到处筹款。1977年,白盆珠水库正式复工;直至1987年,水库才建成并验收合格。

从规划建设到完工验收,白盆珠水库前后历经了近30年时间。如今,白盆珠水库建成运行以来的30多年里,共拦蓄五年一遇以上的洪水12次,总排洪量达26.41亿立方米。

其中,2018年8月30日遭遇的五十年一遇洪水,是白盆珠水库拦蓄压力最大的一次。当时,水位达到76.32米,超过汛限水位。水库通过科学调度,精准控泄洪水,提前拦蓄洪水3.4亿立方米,确保下游50万人生命安全。

半个世纪多来,坐落在白盆珠镇双下村的苏联专家楼,一直是白盆珠水库建设、运行的历史“见证者”。这座楼早已墙壁斑驳、枯藤遍布,但依旧能从外观上看出其典型的苏联风格,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如今,它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白盆珠镇乡村振兴旅游示范带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

严守水生态

水库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地

除了防洪、供水,白盆珠水库也是东江流域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众多野生动物在白盆珠觅食、越冬。

2022年,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现身白盆珠水库,这是自2007年在库区拍到后再次发现。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要求十分苛刻,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标”。除了中华秋沙鸭,被誉为“最神秘的动物”海南鳽也在白盆珠水库的西枝江上游乌禽嶂被发现,这些都显示白盆珠水库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山水优势。

这些优势离不开水库为保护生态环境做的努力。白盆珠水库工程管理局副局长陈永兵告诉记者,他们调查发现,库区少数地方存在水土流失、植被缺乏的地貌。

“水土流失以后就会形成崩岗,如果不治理,泥土就会被雨水冲进水库,减少库容。”陈永兵解释,崩岗是指山坡土体在重力与水力的双重作用下分离、崩塌,因为土表裸露无法生长植被,如果不治理会继续演变,并且塌的更多。从2019年开始,他们就开始治理,一共治理了13座崩岗。

还有一些山脊因为自然选择的原因,植被较少,林相不太好,水库通过人工干预,补种林木从而留住水土。这几年,水库一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来修复水土。

除了恢复植被,白盆珠水库还有一支队伍在水库日常巡逻。巡逻队队员叶少东说,巡逻队一共有10个人,主要看是否有人破坏自然环境,例如盗伐、猎杀野生动物,或者用大型渔网捕鱼。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他们通常在周二、周四和周六巡查,分为水路和陆路两组。

如果走陆路,他们需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每到一个点后就要下车走小路进入库区,一天要行驶100公里左右。如果走水路,则由队员开着船在湖上巡逻,看是否有漂浮物、垃圾等。

除了巡查库区的自然环境,他们也要关注游客的安全。“主要是节假日、周末,人流量太大,去涉水的比较担心他们,因为有的是从外地来的,不知道水库的深浅。”有时候在晚上,叶少东也要开船巡逻,一旦有人涉水,他们就要立即劝阻。平日里,巡逻队也要去附近的乡镇,向村民们宣传防溺水知识。

打造智慧水库

让水情调度更加高效精准

地处莲花山脉的白盆珠水库,由于特殊的气候特征,这片山区雨水充沛,被当地人俗称为“雨窝”。每当台风、暴雨来袭,上下游降雨量持续增大,不仅给下游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洪水险情,也给库区的水情调度带来了考验。

此时,科学精准掌握水库各项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和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白盆珠水库全面升级了库区软硬件建设,着力推进水库“智慧化”管理。

今年1月,白盆珠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管理系统项目顺利完成终验,该项目顺利完成终验,代表白盆珠水库智慧水利建设迈出了扎实的一大步。

智慧化水库给水情调度带来了多大的便利?在白盆珠水库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智慧中心,记者看到了面貌一新的数字管理平台。

“这块显示大屏,可以实时查看水库蓄水量、降水量及引张线、垂直位移、扬压力等数据,每5分钟一次更新。”水库调度科智慧水库指挥中心副班长黄树深指着面前的屏幕墙说,这套系统像是给水库装了一个“智慧大脑”,让数据以图表、柱状图等方式直观可视化显示。

以坝顶引张线监测为例,这个数据主要是用于监测大坝在受到蓄水压力后,产生的水平位移情况,关系到坝体安全。此前,水库工程师必须要来到坝顶现场,通过测量记录标尺数据,再回到办公室计算分析后,才能得到最终数据。如今,通过智慧监控系统的光感传感器,以及既定电脑程序,便可实时查看变化。

“以前我们4个人为一组,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进行一次人工测量,对重要数据监测一轮的话,至少要半天时间,如遇暴雨、洪水等紧急情况,传统测量方式数据不仅不及时,还存在人员安全隐患。”黄树深说。

“不过,因人工测量和光感传感器技术手段不同,数据也存在一定误差,所以水库工程师依然会定期进行人工巡检。”黄树深补充说,目前,人工与数字监控的数据误差范围在毫米以下,准确度很高。

“这是水利设施数字孪生技术的优势,可以让水情调度更加高效、精准。”陈永兵介绍,数字孪生可视化可以帮助水库管理者快速了解水库的水位、泄洪情况、库区内的环境状态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模拟,可以更好地判断和预测水库的运行情况,优化水库的调度策略,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水资源供应。

陈永兵表示,白盆珠水库将继续完善系统建设,推进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二期、智慧水库及水利工程标准化等建设,将白盆珠水库建设成为更高质量的“安全、生态、法治”现代化水管单位。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曾汉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编辑 谢志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