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民俗乞巧祈福,到非遗贡案展、古风巡游,再到潮流音乐会、美食集市、企业精品推介……8月21-22日,望牛墩镇“七夕之夜”文化活动精彩呈现,以打造“乞巧”文化为主题,融入莞邑文化、传统文化、潮流文化,集中推出12项特色活动,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乞巧节”是广东省非遗保护项目,望牛墩则拥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的美誉。这一次,是自2004年以来,当地接连举办的第18届七夕文化活动。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进一步弘扬乞巧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望牛墩正以文化的生生不息之力,带旺城市“烟火气”,撬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特色活动聚人气促消费
“文化+潮流”为浪漫加分
“天上佳期逢七夕,人间乞巧拜双星。”在东莞水乡一带,七夕不仅是年轻男女的“情人节”,还是一项男女老少都乐于参与的特色传统节日。在望牛墩,更是从初六开始,各项传统民俗活动便早早拉开了序幕。
8月21日晚,望牛墩文化广场灯光璀璨,人潮涌动。民间传统的乞巧祈福仪式庄重举行,足见乞巧文化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今年的祈福仪式继续沿用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广大市民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民俗。
本届七夕活动共两天,除了乞巧祈福,望牛墩还集中推出了特色贡案展、贡案制作技艺展示、古风巡游、汉服体验、火柴盒音乐节、科普嘉年华、开怀小剧场、“牛镇好物”精品推介市集、“赏味七夕”最“牛”市集等。在文化广场、水乡公园、实验小学篮球馆、望汐坊共四大会场,12项特色活动充分融合莞邑文化、传统文化、潮流文化,为浪漫七夕增添了更多文化、科技与潮流的元素,充分显现特色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
例如,在实验小学篮球馆,“科技七夕”科普嘉年华备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活动通过融合科普、文化、艺术及创意,设置了流动科普站互动体验、自然科学探究体验、无人机模拟飞行体验、3D神笔创作体验、七夕搭搭乐、七夕沙画艺术体验等主题区域,超过30项科普展示及体验项目,让大朋友、小朋友都能乐在其中。
“七夕活动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结合,新奇又有趣。”作为土生土长望牛墩人,李先生每届活动都前来参与。今年,他带着妻儿,看完乞巧祈福仪式,还一起听音乐会过节。“这两天很热闹,活动丰富好玩,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作为望牛墩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热闹的人气,也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活力。
活动举办期间,“牛镇好物”精品推介市集和“赏味七夕”最“牛”市集一直保持着超高人气。其中,精品推介市集汇集了多家望牛墩本土品牌,他们以最低8折的优惠力度,推出各类餐饮、食品、服装、潮玩文创产品等,还有不少来自贵州、韶关的对口帮扶土特产。
“来试试鱼丸,刚出锅,小心烫。”在最“牛”市集,一家望牛墩本土美食商铺——洲涡辉记老字号一直忙着招呼顾客。他们主要售卖的鲮鱼丸,刚出锅时热乎乎,抹上酱料,入口嫩滑有弹性。从上一辈传到唐阿姨手中,再到如今儿子接手经营,数十年的手艺传承,让这串鲮鱼丸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美食。
唐阿姨说,他们的店实体店就在洲涡村,遇到节庆日每天销量可达上千斤。“虽然日常生意已经十分火爆了,但每次举办七夕活动,我们都出来摆摊支持,让更多人尝到望牛墩的传统美味。”
七夕贡案同台“斗巧”
“传承+创新”留住文化记忆
“妈妈,这盆是什么花?”“它是用什么做的?”“七夕为什么这么热闹?”……在观看七夕特色贡案时,一位约10岁大小的男孩看到五花八门的贡案作品,尤为兴奋。他一边看展,一边向身旁的妈妈提问,所有疑问也得到了耐心的回应。
“七夕贡案”是乞巧节的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东莞水乡地区尤其是望牛墩,在历史上一直就有陈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传统习俗。当地人基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布景上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技艺。
今年,全镇精心准备的“匠心传承”特色贡案展也是热门打卡点,来自21个村(社区)及镇第二幼儿园、中心小学手工制作的23台特色贡案作品集中展出,同台“斗巧”。望牛墩还特意邀请专家组评比打分,激励各村(社区)精益求精做好文化传承,留住文化技艺与记忆。
可以看到,今年的贡案既保留传统又推陈出新。主题上,不仅呈现了二十四孝、岭南农耕文化、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传统文化场景,还融入新的时代主题,如文化强镇、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水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记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工艺上,除了各类传统“变废为宝”的手工艺,还有不少贡案加入了水泵、发动机等,结合现代声光电元素,制作成微型的喷泉、流光溢彩的鹊桥、来回游动的织布机等。
在望牛墩,制作贡案并非“巧女”的专属,不少“巧男”也活跃其中,分工各有相同。今年59岁的坤叔是官洲村贡案的制作者,他从2004年举办首届贡案评比起就参与贡案制作,在当年的“初创团队”里,是少数的青年男性。今年,他提前一个多月就着手准备了。
“比较难做的是模仿河涌的水槽,需要多次到实地对比修改图纸,制作时还要注意防漏水。”即便如此,热爱贡案的坤叔,仍旧乐此不疲。
据历史记载,望牛墩自宋代起一直延续传统乞巧文化,“七夕贡案”更是享负盛名,作品《仙凡缘》曾在2011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拥有“乞巧节”省、市级非遗传承人黄衬妍、陈杰芳、黄建文。
位于水乡公园的“乞巧节”传承人工作室接连两日开展非遗课堂,传承人陈杰芳、黄建文来到现场,为大朋友、小朋友们详细展示七夕贡案的制作过程。
“七夕贡案是我的人生,它已经融入我的血脉中。这种文化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一直都尽自己的能力,做贡案传承的事情。”陈杰芳表示。
前不久,她还将望牛墩镇中心小学教师陈丽冰、镇第二幼儿园教师袁佩仪收为徒弟。“希望她们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并将此发扬光大,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陈杰芳说。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加快文化强镇建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城市的根与魂。走进水乡记忆馆,这里除了妙趣横生的七夕特色贡案,还陈列着一艘大龙船以及历史上水乡农耕社会的场景。
望牛墩作为百年历史名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衍生特色贡案、龙舟竞渡、粤剧戏曲、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孕育了独具一格的岭南水乡文化。
其中,“望溪印记”篆刻文化品牌,是望牛墩加快打造文化强镇的重要名片,它汇聚起一批专注于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延伸出系列以篆刻为特色的文化活动、教育课堂,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近期以来,由东莞市文化馆、望牛墩镇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文化馆望牛墩分馆主办的“墨影传真--梁文辉古器物传拓创作展”在东莞市文化馆亮相,这是望牛墩27岁的青年书法篆刻家梁文辉举办的首个个人作品展,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传承氛围的缩影。
近年来,望牛墩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落实文化强市建设工作,挖掘镇内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核心内涵,拓展望汐坊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施一批共享文化项目,举办一批大型文旅活动,致力于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例如,除了持续举办七夕活动,望牛墩还开展中小学非遗课堂、公益课堂,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在文化阵地建设上,先后投资兴建七夕文化公园、水乡公园、水乡记忆馆等,其中水乡记忆馆已入选为东莞市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近日,东莞首批30个以“·莞”为命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上新”,位于望牛墩的茂春里·望汐坊·莞榜上有名。这里由旧粮油加工厂改造而来,融合了新旧时代的印记,成为全新的“文艺美学”空间。
作为望牛墩首个文旅创意产业项目,茂春里·望汐坊·莞建筑面积1988平方米,拥有汐社书屋、茂春美术馆、春汐茶社、爱心广场等功能场所,是望牛墩文化创意的重要平台,已于去年被评为全省20个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之一。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望牛墩正力推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融入时代生活。被文化浸润的望牛墩,如同历久弥新的佳酿,在经过一步步挖掘和创新后,未来可期。
【采写】夏颖燕 张珊珊
【图片】黄政正 麦晴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