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孕育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与湿地、森林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两统一”核心职责,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海洋开发与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部署推进一批海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提出重点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推动实现海洋空间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新格局。
● 岸绿:修复自然岸线,保护海洋生态
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以海岸线为轴心,向海陆分别拓展一定区域,通过海岸侵蚀防护、沙滩修复养护、近岸构筑物清理、海岸清淤疏浚整治、海岸植被修复与种植、海岸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技术措施使受损海岸线恢复自然形态、生态功能和安全防护功能。
作为广州开展的首个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岸线整治工程项目实现了从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到水清沙幼、海鸟觅食的蜕变。
一公里长的修复岸线上,银色的沙滩连着蔚蓝的大海,占地0.49公顷的新种红树林里虾蟹觅食、群鸟翔集……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残破景象。
2020年,广东下达重点海湾整治资金3000万元,实施广州市南沙区虎门大桥(广州段)北侧海岸线整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红树林种植、沙滩修复、堤前绿地整治修复等。
据介绍,整治工作历时6个月完工,共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955米,整治修复面积44040平方米,种植红树林面积0.49公顷。
变美回春的广州南沙虎门大桥北侧不是孤例,4000多公里的广东海岸线还在不断涌现更多美丽风景。据统计,广东已投入8.9亿元用于支持恢复海岸线生态修复等项目,共计可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超过100千米。
● 滩净:打造魅力沙滩,构建市民亲海空间
魅力沙滩打造工程以提升沙滩质量、美化沙滩环境、构建滨海景观为目标,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保持沙滩的稳定性,提高沙滩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
盛夏傍晚,珠海的网红地标香炉湾沙滩游人如织,遍布着前来踏浪、戏水的身影。水清沙白、沙滩平阔的背后,离不开珠海香炉湾沙滩修复项目的实施。
20世纪90年代起,香炉湾沙滩逐步退化甚至消失。
通过修复,香炉湾完成防波堤修建、排水系统改造、沙滩滨海公园建设等工程,一改过去“有岸无滩”的窘境,使得市民的滨海体验从“隔海”变为“融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沙滩修复完成后,也增强了防灾减灾效益,将原防波堤式的硬性防护转为软性防护,在大海和陆地间形成缓冲区,改变了原有硬质护岸易受侵蚀的弊端,减弱台风等恶劣天气带来的破坏力。
2017年,台风“天鸽”过后,香炉湾沙滩形态依然保持完整。2019年,珠海香炉湾沙滩修复项目入选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像香炉湾这样的沙滩修复工程还在打造中,不断装饰着广东的海岸线。截至目前,广东已投入资金9.28亿元开展与沙滩修复有关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完成沙滩修复约36千米。
● 堤固:筑牢生态海堤,兼顾美观防护作用
海堤生态化建设通过“硬”改“软”,解决传统海堤建设带来的地形地貌改变和海岸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保障海堤防护的基础上为海洋生物营造健康的栖息地,并为居民游客提供亲海空间。
漫步于广州南沙明珠湾灵山岛尖,宽广的蕉门水道碧波荡漾,海风轻轻拂面……
作为海堤生态化的经典案例,广州南沙区灵山岛尖滨水景观生态海堤建设工程历时4年完工,建设海堤总长3.054千米。
项目采用滨海景观生态超级堤防的结构创新理念,使用多项创新技术,营造水岸与城市互融、开放且具有层次的滨海空间,形成了“堤中有景、景中有堤、生态美观、亲水和谐”的新型城市堤围。
仲夏的夜晚,汕头东海岸前来纳凉消暑赏海景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2020-2021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东海岸新城试点建设项目完成海堤生态化建设25千米。“绿植化、生态化、生活化”地岸线利用方式,不仅有效拓展公众亲水空间,改善海岸带生态景观,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截至目前,广东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13.3亿元,可完成海堤生态化长度约64.5千米。
● 湾美:建设美丽海湾,整合湾内发展优势
为美化湾区环境、推进海湾综合长效发展、提升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广东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海湾,出台《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2019-2035年)》,推进建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海湾”。
在“美丽海湾”这份答卷上,汕头青澳湾书写出了自己的绿色华章。
“以前这里的大排档遍地都是,雨水污水都混在一起,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住在青澳后窑村的村民介绍道。
据了解,为还海湾“水清滩净”,当地从水域治理这一源头开始,开展入河海排污口、餐饮行业等整治工作,采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暨“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建设等措施,规范海岛废水排放行为,减少陆源污染点。
同时,建立“河海”保洁长效机制,并且规划和调整养殖生产布局,引导生态养殖。
此外,提升青澳湾片区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效能,进一步优化片区及其周边陆海环境综合整治,精准整治海湾范围入海排污口,实施污水分流分质收集处理一揽子提升工程。
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丽海湾画卷在青澳湾徐徐展开。
除了青澳湾美丽海湾项目,南澳岛还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统筹海陆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海湾整治、污水处理、沿岸垃圾处理、受损海堤加固等多项工程,夯实海洋生态保护成色。
海岸线长达15余千米的珠海东澳岛,湛蓝的海水与天空一色。
一出游客中心,便会听到不远处的大沙栏沙滩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片沙滩正是东澳岛东澳湾重点海湾整治项目的成果。
受长年台风和海浪影响,东澳湾受到严重侵蚀,岸线生态安全和景观亟待改善。
2021年,东澳岛东澳湾重点海湾整治项目正式启动,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聚焦建设美丽海湾主线,对东澳湾大沙栏、烂泥塘湾、罗刀湾进行深度保护与修复,共修复海滩总面积达12920平方米,修复海岛岸线708米。
修复后的东澳湾同东澳岛其他几处海滩形成湾湾相扣、山水相融的怡人自然风光。
截至目前,广东已开展26项美丽海湾工程,现已完成14项。
● 湿地:恢复滨海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广东省滨海湿地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影响,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退化严重,湿地生态功能受损。
滨海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对改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湿地景观质量,促进生物资源保育,扩大生物种群规模,优化滨海城市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以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为重要抓手推进滨海湿地恢复。
惠州市惠东县考洲洋便是其中的缩影见证,通过前后实施惠东县考洲洋红树林种植项目、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等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持续近十年的滨海湿地恢复成效显著,现有红树林规模达上万亩,一度成为“死海”的考洲洋,活力再现。
红树蓊郁,鱼蟹比邻而居,鹭鸟翔集,生态优美的景象跃然眼前。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已投入14.9亿元用于滨海湿地恢复,预计可恢复滨海湿地约1832公顷。
下一步,广东将坚持统筹谋划全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持续实施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为打造“海上新广东”夯实生态底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