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以“园区技校”项目,大力培育“新工匠”队伍

南方+ 记者

为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产教评”融合型技能生态链建设部署,近年来,江门市积极推进职业培训“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产业发展技能服务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创新意识、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产业“新工匠”队伍,为“制造业当家”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筑牢根基

构建全方位培育体系

在“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年会”上,江门市芳源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广东凯特精密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代表交流探讨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双制办学、技师工作站技改项目等经验做法,强化“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多元发展技能生态体系的建设,为企业降本增效、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近年来,江门市大力推进“园区技校”项目,探索以企业用工为牵引,聚焦人岗匹配、突破供需错位、服务产业发展,充分促进“政、校、企”多方达成共识,实现政校企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江门市人社局还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供给模式。创新“4+4+6”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4种“园—校”一体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创新4类“园区技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设6条“园区技校”技能人才培养成长发展通道,推动园区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侧紧密对接,为产业园企业提供精准化培训服务,不断改善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和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

搭建平台

打造全链条服务模式

在江门,职业(技工)院校积极对接产业园区和企业,目前已建成4类培养载体178家,职业(技工)院校对接产业园区和企业,建设4类培养载体178家。

其中,“园区技校”联合体着力“政校”合作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技能活力,“园区技校”培训点着力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引导开展大范围自主培训,大师工作站依托校企合作实现产业升级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中心覆盖全市各大产业园区实现技能资讯“随手可触”。

为突破技能培训“时间”“空间”限制,江门市还搭建“学习、答疑、激励、记录”闭环的技能提升积分制系统,发布“园区技校”技能提升积分制线上服务平台,推进职业技能信息化服务,累计上线436个课程,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全天候技能提升培训服务,解决技能提升“时间”“空间”的短板问题,同时“积分抵扣消费”方式激发产业工人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据统计,2023年以来促进线上培训2.33万人次,形成自我提升学习的长效活力。

畅通渠道

引领全要素成长导向

以“点”带“面”激活内生动力。根据园区、企业实际需求采用“个性化”方式,精准匹配师资和设计课程,通过项目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做优技能人才发展生态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产业、园区、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3年,江门市为53家次制造业企业设计技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通过开设“企业内训师技能提升”“班组长管理”“卓越领导力”“高绩效团队建设”等面向企业中层的公共服务课程,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培训意识,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协同进阶实现企业内部培训良性机制,促进37家制造业企业年内新增3346人就业。

多维度发力提质扩容。通过实施产业园区技能提升培训巡回服务行动计划,带动稳就业促就业,采用“一园一策”“一企一案”“一链一技”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形式,举办江门市“园区技校·国际焊接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国际化、高精尖类培训项目,关注技能人才和企业发展,拓宽国际化视野。2023年以来服务560家次企业,“菜单式”培训提升产业技术工人职业能力4764人次。

技术革新

实现产教融合互促发展

江门市建立全省首个地市升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园区技校”项目推进实现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同向共进,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政校共建的江门市技师学院与恩平市恩平智能制造学院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开设3个专业招生230人,为培养复合型地方特色产业技能人才提供经验借鉴。全市职业(技工)院校与218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先后完成“纸板箱机器人码垛线”“智能对刀检测器”等38项技术升级和生产流程改造,获得国家专利32项。其中市技师学院与香港国通公司共同研制的经济型轻量化自行式C型旅居房车项目于今年5月份实现量产,正式面向市场发售。

多元评价助力企业升级。以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改革为契机,持续深化技工院校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培训评价,通过“园区技校”项目推进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建设、企业生产线改造、技术升级、生产流程改进和技术成果转化转移等,解决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技术发展“卡脖子”问题,实现技能人才培训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下一阶段,江门市将持续推进“园区技校”,强化“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一是完善“线上”“线下”兼容模式,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着力解决江门市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广泛推行“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致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优化培训服务模式,激发技能提升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园区技校”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指导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实现校企高频对接,实现专业对口、人岗匹配。三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促进人尽其才良好局面。深挖“学以致用”典型例子,大力宣传推广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学技能、崇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自我提升内生动力,促成技能成才。

南方+记者 张泳渝

通讯员 江仁轩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