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爆棚!马伯庸来东莞了→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订阅

这几天

不少小伙伴的朋友圈

应该被作家伯庸的书迷们刷屏了

他在现场分享了哪些精彩内容?

来到东莞又有哪些感受?

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书香东莞,名家来做客!8月23日上午,知名作家马伯庸做客东莞,在东莞图书馆为读者带来主题为“历史中的大与小”的分享会,并现场举行作品签售会,和读者近距离接触和交流。此外,东莞图书馆还在一楼大堂特设了“马伯庸微书馆”,市民读者可前往参观。

01

“掌握‘微小’去感受有温度的历史”

马伯庸擅长写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最为知名的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其中,作品《大医》,讲述的是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成长经历的故事。在写《大医》的过程中,还完成了《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两本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品无不是从历史中小人物的故事去反映宏观的时代。

分享会中,马伯庸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面对普通人该怎么阐述历史的方法。他从细微之处入手,列举了诸如“佛经背后的画像”“兰亭集序上的错别字”“玄奘回故里”“竹简上的家书”“砖头上的刻字”等历史事件,深入浅出地带读者从历史的“小”窥见“大”。

马伯庸认为,只有看到历史中的小,关注普通人的遭遇,找到古今的共鸣点,才能在宏观的历史中,在时代变迁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他表示,希望读者直面历史中的美好与黑暗,观察人性时,多带一份情感,更好地与中国历史链接,并正反馈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

有读者表示自己听完这场分享会感动不已,“通过体悟历史普通人的遭遇和心情,见微知著,再去看历史的变迁及其时代意义,特别感动!”任女士说道。专门从广州过来听分享会的张女士,也同样感触良多:“马老师的分享真的很用心,很认真,让即使没有很深厚文学素养的人,都能在其中收获很多。”

02

“有机会一定会来东莞找创作灵感”

马伯庸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对东莞的最初印象来自抗清名将袁崇焕。他认为袁崇焕一心为国,憨直又执着的拼搏精神,离不开东莞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的孕育和涵养,“我也在很多东莞朋友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马伯庸说。

“东莞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有机会我一定会来这里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素材。”马伯庸分享,东莞孕育了很多著名的历史文人。其中,来自东莞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对历史的真知灼见更是深深影响着马伯庸,所以他对东莞也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想以东莞历史为小说创作的题材的作者,马伯庸也提出了建议。他表示,要对自己创作的主题充满好奇心,去探索和发掘,但创作时不要只局限在一地一城,要把东莞放在整个岭南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去,才能更好地探讨东莞与岭南文化的关系,诠释好东莞在岭南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此外,在谈到下一个创作题材时,马伯庸表示,下一本书的题材是关于南越国。同样是从微小的角度切入,讲美食,也讲一个思乡老人的心境,讲岭南和中原地带的联系。

03

“建议有意识地去记录生活”

在与读者互动交流时,马伯庸特别建议道:“小人物的记录也是有意义的,建议大家有意识地去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他认为小人物的记录,是对大历史的补充。马伯庸鼓励读者们通过写日记,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记录等方式,将自己的日常记录下来,给后人也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温度。“你的记录,会穿越时空,会成为未来史学家佐证这个时代的史料!”马伯庸说。

当天下午,马伯庸还前往东莞新华书店(市民中心店),举行“见微”系列作品分享会,特别分享了《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两本神作,继续讲述其中“通过小人物去看待大时代,通过小人物去讲述大道理”,和记述普通人的传奇的创作故事。

据了解,2023东莞第十九届读书节暨南国书香节东莞分会场启动以来,已有多位名家做客东莞,成为东莞“城市阅读合伙人”,举行读书分享会,倡导全民阅读,让阅读成为青春东莞、潮流东莞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专 访

马伯庸:曾受东莞历史学家张荫麟影响

8月23日当天

马伯庸做客东莞图书馆

接受媒体访问

讲述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对岭南文化的看法

以下为访谈原文

南方+:你未来的创作会不会来东莞取材?

马伯庸:这是一定会的。来自东莞的历史学家张荫麟曾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于历史的很多真知灼见对我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东莞这样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以后一定有机会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南方+:你对想要创作东莞题材的创作者有何提议?

马伯庸:我觉得还是需要将东莞放在整个岭南文化的大范围中去探讨,突出它与岭南文化的关系,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的文化。此外,挖掘本地历史题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和当地真实存在的环境做结合,我希望读者看完小说以后走出门能够找到书中的场景,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场景在西安是能够找到的,让读者有沉浸式的体验。

南方+:你认为历史小说化和戏说历史的分界点在哪里?

马伯庸:在于是否符合历史的逻辑,文艺作品不可避免地出现虚构内容,但并不是凭空瞎编,而是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规则、科技水平、人物本身的情况以及当时的生活细节。

南方+:从小人物写历史有哪些特别之处?

马伯庸:小人物写历史能够让我们迅速进入到特定环境。广大读者和我本人都是小人物,我们很难想象帝王将相的生活,但是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喜怒哀乐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到。作为一个大时代的观察者,对历史的研究也应该从小处入手,观察芸芸众生中的个体,反推大时代背后的动力。

南方+: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有哪些?

马伯庸:目前我正在创作一部关于南越国题材的作品,和广府文化关系密切。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

其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代表作:《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来源:东莞+、南方+

审校:殷柱华、林献齐、刘燕

编辑:沈海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