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一条很火的视频,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
江西一名14岁女孩精心做好四菜一汤:番茄炒蛋、火腿炒青椒、酸辣无骨鸡爪、小青菜,还有一盆玉米排骨汤。
女儿还给妈妈那碗里盛了蛋炒饭,甚至准备了西柚作为餐后水果。
没想到,妈妈却边拍视频边数落女儿:
“我是要表扬你吗?你中午给我整这么多菜,我们俩怎么吃?”
妈妈语气里满是嫌弃和指责,没有表扬她的能干、鼓励她的厨艺,而是责怪她浪费,还将视频发到网上。
然而评论区却没有如这位妈妈预想的那样,跟着她一起批评女儿浪费,反倒都在心疼女儿:
“天,心疼女儿一波,这么会做饭还要被埋怨。”
“女儿那么懂事孝顺,一片心意却被妈妈一句话否定。”
“我妈就是这样,我现在当妈了,还是没办法和父母说心里话,也很难对父母有耐心。”
很多当了父母的人,也觉得这位妈妈的做法欠妥:
“如果是我女儿,我夸奖还来不及呢。”
“不论吃不吃得了,都要好好地肯定,之后有机会再提做饭适量的建议。”
其实,能理解这位妈妈可能是出于家庭经济情况的考虑,觉得吃不完太浪费。
明明可以跟女儿好好说,让她下次少做点,但这位妈妈偏要用这种形式伤害她的自尊心。
“扫兴式”父母,还有多少?
你会发现,身边有不少家长,热衷于充当孩子的“差评师”,一辈子都在扫孩子的兴。
比如这个初中的男孩,在母亲节偷偷准备了一个惊喜,给妈妈买了一大束鲜花。
妈妈一看就来气,说怎么送这么不实在的东西,过了两天就得扔掉,还让儿子把花退回去。
儿子回来后,委屈地坐在书桌前哭了,母亲却还在拍视频问网友:“我做的真不对吗?”
有人去南京玩,排队2个小时,又拖着超重的行李赶火车,艰难地带回了两只鸭子和锅贴汤包,想给爸妈尝尝。
结果爸爸都没吃,直接就说不好吃,妈妈则说大晚上吃什么东西,还把孩子骂了一顿。
孩子对爸妈彻底失望,说自己再也不会给他们带任何特产了。
有人收到了打暑假工的第一笔工资,自己留了一点,转了388元给妈妈,还发了一段真诚的感想。
结果妈妈却说:“发个钱还讲这么多啊。”
女儿兴奋地表示,这是自己“第一笔靠双手创造的财富”。
妈妈却一盆冷水浇过来,“不是创造,你又不是老板自己开公司,你又没富。”
有人埋头努力学习了一年,获得了三等奖学金,很高兴地发在家庭群里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
结果爸爸第一句话就是:“怎么不是一等?”
妈妈也附和着:“争取二等一等。”
孩子的好心情被毁了,气得晚上睡不着。
“否定式”教育,是时候制止了
在社交平台上,有这样一个被浏览了超7400万次的问题:“心理上摧毁一个普通人有多简单?”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否定他。不要表现出任何的情绪波动,耐心地、客观地、冷静地否定他。”
回答中还提到,在这期间,如果他提出质疑,不要发火,要慈爱甚至带点怜悯地看着他,说:“别人怎么想我不管,我怎么会害你呢?”
是啊,多少父母,总是习惯性否定自己的子女,让孩子伤心、受打击、承认自己不足。
有人曾这样发表感叹: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父母却还在疑惑:
“为什么我的孩子,发生什么事都不肯跟我说了?”
更可怕的是,这类父母,往往也是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一代又一代,没有尽头。
他们不明白,人都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心理学上叫“失望性情感隔离”。
一个孩子在童年时的委屈、痛苦、成就,没有得到父母的正确回应,反遭一次次打击、冷嘲热讽,他们自然就会给这份亲情建立一个自我保护的壳,以免自己再受伤害。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成长心理学》中提到:
在童年时期缺乏关爱的人,成年之后,可能更容易嫉妒和憎恨别人。
哪怕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不能容忍孩子比自己的童年快乐。
这种病态关系的延伸,是时候制止了。
温暖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铠甲
之前,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拍摄的视频:“有个不扫兴的父母实在是太棒啦!”
女孩大晚上嘴馋了,妈妈就笑呵呵地陪着她一起下楼买冰棍。
女孩心血来潮画了奇奇怪怪的妆,爸爸宠溺地看着她笑了,不会被教育,不会被说奇怪。
带父母去外面吃好吃的,爸爸兴致勃勃地拍照,妈妈满脸笑容,不会被说浪费钱,大家都很开心。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在羡慕女孩有这样的父母:
“我酸了!这简直是科幻版的亲情!”
“从小被扫兴到大,看到这个真的太羡慕了!”
不扫兴的关系,就是会让人全然地放松,哪怕家庭条件不富裕,满满的爱和正能量也足够“精神富养”一家人。
这些情绪价值带来的优势,就像一颗种子,在生命中生根发芽,成为滋养你一生的精神力量。
最后,愿我们身边都有不扫兴的父母、伴侣、朋友。
如若没有,也不要做扫自己兴的人。
无论何时,都要做自己的“最佳队友”,永远撑自己,撑到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