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这“七笔账”要算清

国防瞭望
+订阅

当地时间8月24日13时(北京时间24日中午12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此前,8月22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将从24日开始向海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根据日本方面的计划,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

00:40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福岛核事故是迄今全球发生的最严重核事故之一,福岛核污染水处置问题事关全球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然而,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强烈质疑和反对,执意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有数据显示,目前福岛核污染水已积存130万吨,且还在以每天100吨的速度增加。按计划,日本方面2023年度预计排放福岛核污染水约3.12万吨,这将使“太平洋成为日本的下水道”。

日本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一时爽”,背后要算清这“七笔账”。

政治账:暴露日本在环保问题上的“双标”

和平利用核能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各缔约国不可剥夺的权利。日本是该条约缔约国,也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本应严格落实核安全国家责任。但日本政府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此举极端自私、极不负责任。共同社民调显示,岸田内阁不支持率已从上次调查时的48.6%升至50%,支持率仅33.6%,维持最差水平。

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也必将在国际政治层面撕下其“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虚假面具,暴露其在环保问题上的“双标”。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称,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如果不安全,那就不要排放”。日本国内也有此担忧:据共同社在8月19日至20日进行的全国电话舆论调查,针对核污染水排海一事,多达88.1%的日本民众担心,这会导致日本在很大或一定程度上“形象受损”。

经济账:港澳将禁止日本10个都县相关食品进口

核污染水的处理方式并非只有“一排了之”。日本政府也曾讨论地层注入、海洋排放、蒸汽排放、氢气排放和地下掩埋5种处置方案,许多专家还提出新建储罐长期储存、水泥固化等其他处置方案。遗憾的是,日本从成本出发,选择了“多快好省”的“海洋排放”方案。有媒体报道称,日本将核污染水直接排入海里,预估仅需17亿-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亿-2.03亿元。

真这么“便宜”?日本“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但并未考虑整体“大经济”。仅从其自身角度而言,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将给日本经济带来持续性损害。如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输华,中国今年7月从日本进口鱼类等水产品同比减少29%。另外,因日方启动核污染水排海,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已宣布自8月24日起禁止日本10个都县区的相关食品进口。

生态账:放射性物质10年后将蔓延至全球海域

虽然日本看似是在“家门口”排放核污染水,但由于海洋的流动性,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将随洋流扩散,给全世界带来严重生态灾难。中方今年8月发布《关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的工作文件》指出,“福岛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部分长寿命核素可能随洋流扩散,对周边国家海域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带来不确定影响。”

这并非空穴来风。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另据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院士张建民、副教授胡振中团队2021年的研究显示,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民生账:将给日本及邻国相关从业者巨大冲击

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将给周边邻国民众,特别是相关从业者带来严重伤害。首当其冲的是日本本国人民。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会长坂本雅信8月21日重申,反对在未获得国民理解的情况下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去年3月,福岛县和宫城县4个民间团体向日本经济产业省和东京电力公司递交了反对核污水排海的约18万人联合署名,要求采取其他方法处理核污染水。

日本周边邻国的渔业从业者、日料店经营者、海洋旅游业从业者等群体也将受到巨大冲击。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份以来,韩国东海岸的海水浴场客流量出现下滑,并给附近商圈带来冲击。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董、日式餐厅负责人陈强表示,预料未来生意额将大跌近七成。就在8月16日,在韩国全罗南道高兴郡沿海一带,韩国渔民手持标语参加集会活动,抗议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健康账:放射性核素会增加患癌风险

有研究显示,福岛核污染水中含有氚、锶-90、铯-137、钴-60、碳-14等放射性核素。以铯-137为例,其具有较强的放射性、挥发性以及活性,摄入量过大会增加患癌风险。《关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的工作文件》指出,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可能通过生物富集效应,随海洋生物迁徙和食物链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核污染水真的“安全”吗?今年5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海鱼许氏平鲉体内的放射性元素铯的含量,超过日本食品安全标准180倍。日本前首相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2020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时,曾拿着盛有“核处理水”的水瓶,询问东京电力的有关人员净化处理后的核污水能不能喝。在得到对方肯定回复后,菅义伟却并未饮用。这原本是一个绝佳的“作秀”机会,但菅义伟的理智显然战胜了情感。

文化账:“有毒文化”将给日本文化产业“抹黑”

日本文化产业发达,其中的“二次元文化”风靡全球。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日本为粉饰其排污入海的恶劣行径,一直试图通过其擅长的“文化输出”给自己“洗白”。如在2021年,日本发布核污水排海的系列宣传材料,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氚”被画为绿色小人的吉祥物形象。2012年,日本政府成立复兴厅负责灾区重建工作,在该厅2021年度预算案中,“公关经费”大幅增加至20亿日元,是2020年的4倍。鉴于日本强大的经济、文化和舆论实力,后续极有可能继续制作、传播各种“有毒文化”。但此举必将遭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唾弃,也必将给日本的文化产业“抹黑”。

历史账:人为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没有先例

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则十几年,最长的能达5000多年。也就是说,日本核污染水对全人类的危害将是长期性的。殷鉴不远: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距今虽已过去37年,多处处于核辐射中心的区域仍是“生命禁区”。《关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的工作文件》指出,“人为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没有先例,也没有公认的处置标准”。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将在人类历史上开一个恶性先例,或引发“破窗效应”。8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如果日方一意孤行,就必须为此承担历史责任。”

南方+记者 祁雷

资料来源: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环球时报、海外网、中国环境报等。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