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河源市龙川县铁场镇铁东村举行“公益基金”第一届奖学颁奖典礼,为23位升学学子颁发奖学金。“从前年谋划到去年实施,村公益基金在今年落地见效了。”驻村第一书记刘小波说。
2021年7月,刘小波被南方电网广东河源供电局(下称“河源供电局”)选派至铁场镇铁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时间倏忽而过,他看着眼前领取奖学金的学生和家长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满满成就感。
驻村工作开篇:在村里跑起来
驻村的头三个月,刘小波的目标就是在村里“跑”起来,尽早熟悉村中情况。铁东村位于铁场镇东面,户籍人口2923人,628户,常住人口900人左右,调查量很大。
他每天与村委书记黄小强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户了解村情民意。“白天跑不完的,我也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入户拉家常,只为了更快融入新岗位新角色。”刘小波说。
“入户调查”的阶段给初下乡的刘小波留下了许多感触。“有的村民生活情况十分艰难,我知道后都有种自己掏钱资助的想法。”他说的村民是铁东村唯一一户防返贫监测对象杨运香一家。70余岁的杨运香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为精神残疾人,还有二儿媳妇和3个孙子孙女。近两年,二儿子和杨运香本人相继因病去世,家中只剩下5个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员。
刘小波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为3个小孩办理了事实无人扶养申请,还为孩子母亲办理了精神二级残疾人证明,一家人可获得每月近7000元的困难补助,保障了上学及日常生活。“成功办理补助申请,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就放下了。他们一家就住在村委会不远处,我们会时常探望慰问。”
村委书记黄小强介绍,刘小波到任前,村中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入股南山工业园和高新区产业园获得的7万余元分红便是该村每年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小波书记了解产业情况后,真的是想尽办法引入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让我们村里富起来。”
驻村工作中篇:让村子富起来
“刚来的时候村集体收入不多,很多想要开展的项目都做不了,所以要想一个‘以钱生钱’的办法。”刘小波结合派驻单位河源供电局的资源禀赋,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在河源供电局30万元的资金帮扶下,我们在村委会、村小学等大楼楼顶,建设了68.75千瓦的分布式电站,这打破原本单一的收入模式,稳定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
据他介绍,河源供电局捐赠资金建设的铁东村小学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约3万元的经济收入。“接下来,我们还是持续规划建设更多分布式发电站,源源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
农业上,铁东村是省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优质稻专业村,盛产大米,村中也生产油茶、腐竹等农特产品。“农产品种类多,但都是村中散户自己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存在‘愁做愁卖’的问题。小波书记和村委共同谋划成立了东恒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村中农业资源,集中运营推广。”黄小强说。
该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村集体主导+村民参与”经营模式,向村中农户购买农产品,打造品牌,还负责拓展乡贤企业、帮扶单位等销售渠道,发挥消费助农的作用。“比如铁东村乡贤黄春波就在龙川县城开了一家酒店,那么我们合作社就统筹村中大米、腐竹、鸡、鸭等农产品,定时供应给酒店。”刘小波介绍。
驻村工作现在时:把成果留下来
驻村工作2年来,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谋划设立公益基金。“我看到别的镇村乡贤或者宗祠都有奖学金,助力村中学子们安心上学。别人都有,铁东村为什么不能有?”抱着这样的想法,在2021年末,刘小波就与村委会谋划设立专注于教育的公益基金,主要用于奖学助学。后续持续挖掘基金作用,让公益基金效益最大化。
从构思到落地,刘小波认为,前期的规划和框架搭建是设立公益基金最重要的环节。“引导乡贤做公益,首先就要让他们放心,为此我们没有给公益基金单独开一个账户,而是把筹款汇入到村集体财政账户上。”刘小波介绍:“每一次使用基金,都需要通过镇政府的财政审批,‘村账镇管’,做到公开透明,乡贤给得放心,我们用得安心。”
据他介绍,公益基金会长由村委书记担任,可保障该基金始终在党委、政府的管理下,也使公益基金不随干部人员的变迁而转移。
目前,公益基金引导了15家成员加入,已筹集到超50万元的资金,将在设施建设、服务村民、奖学助学上发挥重大作用。在公益基金的助力下,铁东村建设了98.03kW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约5万元的收入,公益基金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提高了村集体收入,还促进铁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优秀学子与外出乡贤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此次19位准大学生及4位在校大学生得到奖学,是公益基金惠民的直接体现。
“小波书记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局限。”这是黄小强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驻村书记为乡村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干部,还是一个单位的支撑。“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资源力量,这让想法非常受限。小波书记的背后是河源供电局,给了村里非常大的支持,也让村里有能力有机会发展更多产业。”
发展产业、培养干部、提供发展新思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刘小波做得每一件事都让乡村振兴成果扎扎实实留在村里。距离帮扶期满还有1年,刘小波总感觉时间不太够用。回望帮扶期间的种种经历,他感慨:“铁东已经是我的第二家乡,这家人都有谁、那家人都养些什么,我都知道。比我自己的家乡还要熟悉。”
【文/图】郭雨欢
通讯员 徐猛 杨宇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