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处暑节气到来,这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因其以“暑”名之,常被认为这是一个夏天的节气,但此时时令已入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能明确看到对于处暑节气的阐释,是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唐人白居易说:“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宋人苏泂也说:“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这沁人的“新凉”所带来的神清气爽,是其他任何季节都不会有的。
如果说立秋后,暑气仍很重,秋意还不够浓,那么从今日起,气温将逐渐下降,树叶开始凋零。
这个时候需要应对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祛湿」,另一方面是「解乏」。
「暑去湿仍在」,北方地区午后气温逐渐转凉,但仍然湿热胶着;南方地区依然炎热,还会继续一段时间「秋老虎」的日子,因此都需要祛湿。
「解乏」则是因为值此阴阳交换之际,却正是身体疲乏之时,尤其需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老话说:「穷人怕过年,病人怕过节」。过年要花钱,过节要耗气,身体自然就贫乏。
处暑养生攻略
处暑一过暑气渐消,夜晚已能感受到丝丝凉意,但暑热尚未尽退,白天气温仍然较高。专家提醒,此时宜适当“秋冻”,不要过早增添衣物,以助于提高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出现气温骤降,外出时需及时增加衣物,夜间盖好被褥,保护阳气。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要留意气温变化,避免慢性病的复发与加重。
处暑之后,人体阳气逐渐收敛,容易出现困乏的表现。化解“秋乏”,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处暑时节雨水较少,气候逐渐干燥,空气湿度开始下降,人体会发生许多不适,如皮肤干涩、毛发枯燥、口唇干燥等“秋燥”现象。专家表示,此时应多吃酸味果蔬,如苹果、橘子、西红柿等,少吃辣椒、花椒等辛热食物,还可自制百合银耳雪梨羹等药膳,主要目的都是滋阴润燥。
入秋以后,草木凋零,人们的情绪常会伴随季节发生波动。要想保持心情舒畅、平静,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秋高气爽、万里晴空,正是畅游郊野、登高远望的好时节。可以选择徒步、登山、骑行等运动来放松精神,程度以“不累”为宜,运动时应注意补充水分。中午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运动。
处暑养生汤方
1.西洋参炖瘦肉
原料:西洋参5g,瘦肉二两。可加玉竹,石斛等相配。
做法:将猪瘦肉洗净,切片,与西洋参片一并放入炖盅内,清水适量,隔水炖2小时,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长期服用,可以提神醒脑,生津止渴,强身健体。
2.薏苡仁冬瓜猪肉汤
原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冬瓜(连皮)500克,猪肉400克,生姜适量。
做法: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夏季祛湿。此汤偏寒凉,脾虚便溏者不宜。
3.鲜土茯苓煲瘦肉
原料:鲜土茯苓200克、马蹄10个、红萝卜、连须玉米各1条,蜜枣3个,陈皮1/3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鲜土茯苓切块,马蹄去皮,红萝卜、玉米切段,蜜枣去核,陈皮浸泡;一起与猪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
功效:清热祛湿。此汤偏寒凉,脾虚便溏者不宜。
4.茯苓双豆祛湿汤
原料:茯苓30g、赤小豆30g、炒扁豆20g、陈皮5g、生姜2片、 瘦肉300g。
做法:将所有原料洗净备用,放入大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加盖后隔水炖1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5.五指毛桃赤小豆芡实薏米土茯苓瘦肉汤
原料:五指毛桃30g、赤小豆30g、炒薏米20g、芡实30g、土茯苓30g、陈皮5g、生姜2片、 瘦肉500g。
做法:将所有原料洗净备用,放入大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加盖后隔水炖1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6.祛湿茶方:
原料:五指毛桃30g、茯苓30g、芡实30g、陈皮5g、菊花10g
做法:将所有原料洗净备用,放入养生壶里,加适量清水,煲半小时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7.陈皮茯苓茶:
原料:茯苓30g、陈皮5g
做法:将所有原料洗净备用,放入养生壶里,加适量清水,煲半小时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行气、利湿、化痰的作用,对减肥的人群有一定帮助。
8.蜂蜜黄皮饮
原料:黄皮、水、冰糖、蜂蜜
做法:黄皮去核,锅中加和黄皮平齐的水开后加冰糖,转小火熬煮,煮到黄皮变软粘稠后关火,降温后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密闭罐中存放3—7天后就可以饮用了。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
夏季损耗了我们太多的阳气,导致脾胃变得虚弱。因此,处暑养生应注重健脾和滋润,大家可以在处暑多吃以上几种食物来健脾补气,预防秋燥。
供稿:中医科 杨小燕
编辑:区颖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