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丽娅的演技被夸,夸她的人是陈思诚......

南都全娱乐
+订阅

近期年度地狱级笑话来了。

一部由佟丽娅当女主角,讲述家暴的电影路演期间,前夫陈思诚出现了。

他如是说道:“丫丫是以漂亮闻名,但我一直都说,我们很容易被一些表象所掩盖,并不是说她漂亮了,她就没有演技了,就不会演戏,我们世人总容易产生一些误解,丫丫在我心中一直都是一个很优秀的演员。这次她有好多场戏是完全素颜的,甚至是扮老的。法庭那场戏她很憔悴,我觉得这是演员对于角色,对这个行业的尊重,不是说我只是追求漂亮,所以我特别欣喜于依旧漂亮的丫丫现在敢于抛弃漂亮。”

丫丫、在我心中、漂亮、欣喜.......坐在陈思诚身旁的名人,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做好自己的表情管理。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不幸入镜

整段话,从语气到用词,仿佛都能让人感受到前夫对前妻的依依不舍,如果有不懂事的观众喊一声“在一起”的话,那恐怕就是年度加史诗级名场面了。

戏外好笑归好笑,但本片是部严肃的电影。佟丽娅的新片以“中国首部家暴题材电影”的营销口号进入了大众视野。

继“反渣”的《消失的她》和“反诈”的《孤注一掷》后,暑假档终于迎来了“反家暴”——

我经过风暴

关于家暴的影视作品,大部分人记忆还停留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冯远征饰演的安嘉和,成了多少人的童年阴影。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安嘉和是一名医生,巧合的是,在电影《我经过风暴》中的暴力丈夫陈均(吴昱翰 饰)也是一名医生。老观众说不定看到这个设定会立马勾起曾经的童年阴影记忆。

目前《我经过风暴》豆瓣评分是7.3,以国产电影而言,这个分数算是不错的。从留言区的褒奖可见,大部分好评其实是出于题材的社会价值,背后引申出去的话题,让本片收获了很多“同情分”。

题材是好的,关怀是对的,但排除掉这些善意的肯定,就电影论电影而言,《我经过风暴》还是有挺多肉眼可见的问题。

首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我经过风暴》是近期最惨最压抑的电影。如果你泪点低,里面那些女性困境,绝对让你泪崩。

故事前期,电影并没有直接展示女主角徐敏(佟丽娅 饰)家暴的暴力场面和家暴信息。徐敏是干练的职场女性,丈夫是试图挽回家庭的“好男人”,一切看起来很平静。

是的,看起来。其实家暴一直都在发生,徐敏为了尊严也没有告知律师遭遇家暴。此处其实也反映了一部分“城市独立女性”受害时的心理——自己独自承受。

当家暴发生时,它是以一种日常的事件进入:陈均在发现徐敏应酬回家晚了,从平静问候到大打出手,也是反映出家暴的随机不定,渗入在日常中。

本片对家暴镜头常常不直接展示,而是通过声音和侧面反应来给观众想象,同时通过交叉蒙太奇和心理蒙太奇,以徐敏的回忆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剪辑展现了她的恐惧。

比如影片第一次在展现暴力事件,徐敏因为应酬回来晚了被丈夫埋怨,从争吵到家暴,两人状态是一种摇晃的虚焦镜头,虚化的人物与近景,都在暗示着动荡是不稳定和焦虑的场面。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套路化的视听呈现。但以一个新人导演来说,秦海燕属于合格线以上。

影片在叙事上构建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徐敏从经历家暴到起诉离婚,最后不堪忍受走上犯罪道路(女主角结局杀了家暴丈夫坐牢了......);

影片开场,法庭驳回徐敏的离婚请求。徐敏城市独立女性的尊严,让她一开始没有坦白被家暴的事实。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真心挽回家庭的丈夫实则是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面对一而再的“动手”,徐敏下定决心离婚,然而取证的艰难,律师警察的劝告,父母亲友的阻拦,让徐敏难以逃脱这场“风暴”的困境,各方面势力的阻拦,仿佛她才是破坏家庭的罪人。

当终于离婚获得自由时,因为孩子的羁绊又不得已与陈均同居,再次面临侮辱和家暴。重新回到原点的徐敏,终于在绝望和崩塌中走向毁灭,亲手结束了陈均的生命,自己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另一条故事线关于另一位女性:是刚毕业就接收徐敏案子的女律师李小萌(王影璐 饰),从菜鸟到精英的成长,从利己主义到理想主义的转变,为徐敏发声。

两条线索要汇流在一起其实不容易,因为两条线索结局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互相打脸。女律师的那条线索甚至给人一种不可信感。

刚毕业的小律师处处透露着天真与无知,对于离婚案件的不熟悉,对家暴男丈夫的同情怜悯,在车库遇见正在发生的家暴时的慌张,让人难以信服,精英女性徐敏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菜鸟律师。

在小律师的成长叙事线中也过于突兀,从一张白纸的职场菜鸟到职场大律,从破旧的小律所到华丽办公楼,人物的成长孤光仅仅靠妆造和几句台词完成,未免过于粗糙吧!

在一开始,这位小律师还有点站丈夫的,后来怎么就对这个案件发生态度转变了?她是怎么从只顾个人利益到关怀别人了?

同样的问题也在徐敏身上,对于家庭暴力,女性想象过于简单化。比如在阳台晒衣服争吵戏中的台词“我已经很累了,我都是为了这个家”“我也是为了这个家”“能不能好好过”,反复相同的车轱辘话来回说,给人匮乏感,有时候不免让人想把编剧骂一顿——“到底会不会写台词!”

影片中的律师和受害者本该是一对镜像互相照应,初入行的女律师与当事人徐敏的经历本该有很多暗合之处,可惜导演没把两人之间girls help girls共鸣的点搭建出来。

人物塑造和叙事能力的欠缺,是《我经过风暴》乃至大部分国产剧情片会犯的毛病。这部新人作品,可以看出秦海燕导演想探讨的东西过多。

比如女主角徐敏在离婚途中,又是经历了代表权力的警察和律师劝阻,又是经历了媒人和父母传统夫妻观念的施压,还有离婚后,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得不装作与暴力前夫和谐共处的屈辱.......

可以看出导演试图对女性在反抗逃离中的困境全面呈现,但看似这种“面面俱到”的铺陈,实则多是一笔带过的“轻描淡写”,每一方势力的阻碍都是在呈现一种功能化的作用,尽是符号,缺少人物。

某程度上,《我经过风暴》最后的犯罪如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小四的那一刀,背后是一连串因素作用下绝望的恶果。犯罪者乍看之下是一个,实则是整个社会犯下的罪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很可惜,《我经过风暴》没能达到杨德昌那种高度和尖锐度,《我经过风暴》更像是一种家庭普法栏目剧的搬演。

尤其在结尾的法庭戏,徐敏身穿囚犯接受审判,痛哭流涕中喊出“我是你们的警戒线”。影片最后不得不展示了触犯法律后的恶果,希望观众尊重法律。

很可惜,本片虽然极力想让观众感受受害者心理情绪,但仍停留在一种表象的复刻中,而没有探讨家暴背后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总体而言,《我经过风暴》虽有不足,但有题材价值。女性题材除了社会意义的成功外,商业意义的成功也是必要的。

以票房成绩来说,《我经过风暴》上映5天是6000多万票房,跟同期大片比固然不多,但考虑到它拍摄成本较低,这个票房成绩只要突破1亿,就算成功。

电影是市场投资,唯有用商业成就才能证明某种题材的存在价值。但愿有更多女性题材的作品能获得商业成就,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电影人去踏足女性题材,最终刮起一阵女性的暴风。

撰文:伍迪不艾伦

实习生:岳硕佳

编辑:斯皮尔伯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