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如何改编世界?这场科学小会给了青少年答案

南方+

用小小手指随手画一条曲线,AI会带来什么?答案揭晓,是一段美妙的旋律!在场的小学生朋友惊呼:太神奇了,原来我也能制作这么动听的音乐!

8月20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腾讯公司共同举办的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举行。本届小会主题为“用AI改编世界”,为广大青少年量身定制“AI探索一日之旅”,并启动“AI编程第一课”公益项目内测。

现场图片

现场图片

年初火爆全球的ChatGPT引发公众对生成式AI的热切关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携团队2015年起自研的AI诗歌写作模型“九歌”,向青少年科普生成式AI背后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孙茂松介绍,中国传统诗词讲究韵律和对仗工整,蕴含深远意象,语义表达也更为丰富、复杂,“九歌”基于古典诗词大数据,设计并构造了诗词及对联AI自动写作系统,攻坚AI的中文理解和分析能力。“岭上松杉照眼青,水边阁楼列窗棂。幽居远对三峰碧,僧舍分明隐雾屏。”他用一首“九歌”创作的七言绝句,引导青少年领略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碰撞的魅力。

腾讯AI Lab语音技术专家研究员王珺为青少年讲解AI如何向人类学习“能听会道”。“在嘈杂环境中与别人对话时,人脑会自动屏蔽周围‘噪声’,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对象,听清对方话语”,王珺介绍,腾讯AI Lab以此为灵感设计训练AI听力的底层模型,让AI通过“判断重要信息—集中注意力—提取其中新信息”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在嘈杂环境中,智能分析降噪、“听清”目标声音。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是电影《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在小会现场,他结合电影人物和剧情,解读了2044年的科技发展设定。王元卓身处小会现场,展示了在视频号直播间回答问题,和正同时给乡村孩子做科普的“王元卓”。他认为,未来随着技术发展,电影中“丫丫 ”这样具备自我意识的数字生命,将无限接近于现实。

在科学小会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首发由战略咨询院王小梅研究员团队利用AI算法绘制而成的《2023AI技术图谱》。他表示,在图像分析、语音识别、视频分析、无人机等多个AI应用技术上,我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AI基础技术特别是AI硬件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潘教峰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要重点关注数学、物理学、脑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为中国构建自主可控的AI技术体系贡献力量。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副总裁、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航说,调研发现,有近70%家长认为AI和编程对孩子非常重要,但一半以上青少年未接受过AI启蒙。他宣布,腾讯即将推出“AI编程第一课”,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认识AI,培养科技能力。小程序将在9月1日开学季正式上线。

南方+记者 赵晓娜

编辑 田一鸣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