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青春!你最喜欢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南方+ 2023-08-20 18:28

今年7月,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出征仪式在广州举办,多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正式出征,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计划破解县镇村实际产业难题1480个。

青年大学生通过参加“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广袤乡村探索了什么好经验好做法?解决了哪些乡村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今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推出“万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下基层”系列报道,聚焦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突击队在基层一线的典型做法进行集中展示,介绍突击队如何帮助农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乡村振兴。

快来给你喜欢的突击队点赞吧!更多的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正在上线,敬请关注。

你喜欢哪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快来点赞吧!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丰“遗”足食实践团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澳立潮头实践团 华南师范大学优“渔”助乡实践团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点壳成金”实践团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智捷云”乡村振兴实践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实践团 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实践团 广东海洋大学湿地卫士实践团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柚”提兴农项目实践团 岭南师范学院“染色季”实践团 提交

◇清远连州市丰阳村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丰“遗”足食实践团:

村史馆里探历史,牛肉干中传文化

红砖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青石板路铺满村落,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走进清远连州市丰阳村,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丰“遗”足食实践团团队成员就被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吸引。

丰阳村早年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并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师生从2018年进入丰阳开展古村落调研,2021年组建实践团与驻镇帮扶工作队联合开展项目助力丰阳镇产业、文化振兴。

“实践团从专业角度梳理丰阳牛肉干制作技艺历史、现状和价值,考察技艺传承范围、谱系、技艺水平、文化内涵,并提出规范化保护传承意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赵萱表示。

目前,丰阳牛肉干制作技艺已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牛肉干预制菜已进入打样阶段,预期投入量产。实践团计划用2年的时间助力丰阳牛肉干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

肇庆市四会市江谷镇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澳立潮头实践团:

澳龙越来越“火红”,村民收入节节高

鳞次栉比的房屋、绿油油的稻田、水库的水清澈明净……初到肇庆市四会市江谷镇,这里的山清水秀给暨南大学21级水生生物学专业张佳颖留下了深刻印象,“养殖社背靠江谷水库,水资源丰富,水好养出来的虾才会好”。

通过与当地养殖户面对面交流、走进养殖基地、走访当地有关部门等方式,张佳颖及其团队摸清了当地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确立了详细的改进方案。实践团引入了澳龙高效池塘生态养殖的方法及设施,结合智能化监控系统等手段,提高当地养殖合作社的澳龙养殖实力。

虾苗经过筛选育种和科学养殖,从黄绿的小虾卵最终成长为拥有火红钳子的澳龙,存活率得到显著提升。在团队的指导下,当地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已在四会市推广示范养殖面积3000多亩,带动农户50多户,平均每户增收约6万元。

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

华南师范大学优“渔”助乡实践团:

科技兴“渔”助彭寨,稻虾共作双丰收

“好漂亮的罗虾呀!才一个月不到就长这么大了!”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一位农户激动地说。农户一旁,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汪蕾望着眼前50亩“稻在田中长、虾在稻下游”的景象,脸上也浮现出笑容。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的优“渔”助乡实践团以“科技兴渔”为主题,已连续两年奔赴和平县彭寨镇开展助农实践。实践团针对“稻鱼共作”养殖模式创新、养殖苗期阶段强化和养殖成品质量保障三大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现代渔业科技赋能活动,为当地农户铺就了一条“粮渔双赢”致富路。

项目建设以来,实践团顺利帮扶养殖农户收获了优质的罗氏沼虾,项目初期,实践团利用仅仅三个月养殖时间,通过30亩的稻渔养殖,帮助农户收获了3000余斤的罗氏沼虾,单只最大重量达到75克,产值高达9万余元。

韶关市乐昌市云岩镇长塘村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点壳成金”实践团:

钻研技术攻难关,助力油茶新发展

盛夏时节,华南农业大学点壳成金——一颗油茶果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韶关市乐昌市云岩镇长塘村,开展油茶产业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面对当地油茶果壳的废弃问题,实践团萌发了利用果壳代替木材作为家装板材新原料的想法。

经过技术研发,实践团创制了油茶果壳刨花板,助力实现农林副产物油茶果壳的大宗工业化利用,有效解决果壳堆积和环境污染问题,帮助缓解目前家装行业遇到的木质资源短缺问题。

项目有效延长了油茶产业链,可实现果壳每吨增值400元以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团还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油茶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带动200多户农民参与种植,有效促进农户增收。

茂名市化州市丽岗赤坎村、南盛谢村等地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智捷云”乡村振兴实践团:

AI+技术赋能“加速跑”,助力水产养殖智能化

“了解到共青团化州市委员会提出‘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需求后,实践团结合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确定‘解题’思路,领题揭榜。”“智捷云”乡村振兴实践团指导老师杨凯茜说。假期间,实践团奔赴茂名市化州市丽岗赤坎村、南盛谢村等地,实地走访当地6家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基地,了解当地水产养殖情况、发展趋势及生产困境。

传统养殖方式成本较高且耗费人力,为解决水产养殖户的“心头病”,实践团通过水下设备调整放置以及系统信息呈现等方式,向养殖户及大型养殖场提供技术帮扶,展示“渔智管家”平台的实时化、精准化、数字化生产辅助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本增效、减少人力。

截至目前,实践团已与包含千亩罗非鱼良种场在内的6家养殖基地达成合作意向。接下来,实践团还将对“渔智管家”平台系统设备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助力水产养殖提质增效。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实践团:

一针一线绣瑶情,非遗孕育振兴梦

“每个瑶家女孩从小就会绣瑶绣补贴家用,但是我们绣的产品不够时尚,宣传和营销也不到位,所以销路并不好,收入也十分微薄,我们真的很想摆脱这个困境。”听着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绣娘焦急又无奈的话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级本科生朱育锋暗下决心助力瑶绣发展。

“学校正好有艺术学院、新传学院和商学院,这三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有,能不能成立一个工作室把双方资源对接起来呢?”朱育锋说。他和团队积极链接各方资源,推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工作室正式成立,并与当地各个瑶绣工坊达成合作协议,由工作室负责图饰设计与宣传营销,工坊负责产品制作与线下出售。

服装、挂饰、茶具、手提包、钥匙扣……实践队自主研发的各种文创产品相继面世。绣娘利用闲暇时间,就能让钱袋子“鼓”起来。项目开展三年来,直接带动200余名瑶乡绣娘增收致富,绣娘平均年增收超2万元。

◇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

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实践团:

广东乡村故事讲出国际范

“家乡说的‘中国梅’,原来是荔枝呀!”盛夏蝉鸣荔熟季,满园丰硕的荔枝给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Alina留下深刻记忆。自6月17日起,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实践团探访了茂名市根子镇,以“剧情片+纪实片”的呈现方式,用留学生的视角讲述广东荔枝发展的故事。

“ 留”影南粤团队由热爱传媒的中外师生组成。“我们要尊重和了解外国同学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讲好广东乡村故事。”团队指导老师邹蔚苓说。

实践团在一个月内,陆续抵达潮州市饶平县、肇庆市四会市贞山街道、惠州市博罗县等地,为当地摄制微纪录片宣介精品,以留学生视角讲述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故事。

“我们将继续把自主制作的优质内容进行宣发推广,向世界讲好广东乡村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实践团负责人陈梓泓说。

◇湛江市特呈岛、霞山区观海长廊

广东海洋大学湿地卫士实践团:

红树林智能服务机器人助力实现红树林种植自动化

红树林被称为“海洋卫士”,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红树林面临着被破坏和退化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植被修复和保护。

“种植红树林是个大难题,受‘全自动的农村’的启发,我们开始思考,能否让红树林的种植也实现全自动化?”广东海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海涛说。团队多次前往湛江市特呈岛和霞山区观海长廊进行实地考察,不断开展试验,逐渐克服地形恶劣、机器人设计难度大等困难,经过4次大改版于今年3月研制出机器人样机。

“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和定位技术,能够准确地识别植树点并进行植树操作,同时,机器人将采用新能源技术,应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和高能量密度可拆卸电池供电系统,实现长时间工作和自给自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刘海涛表示,机器人还能收集温度、湿度、土壤盐碱度等相关环境数据,支持红树林生态评估和研究等相关工作。

◇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柚”提兴农项目实践团:

“科技+绿色”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这些小柚果没得到利用,太可惜了!我们可以组织当地柚农将柚子精油提取出来,变废为宝,助农富农又能发展产业。”“柚”提兴农项目指导老师冯顺看着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成堆丢弃的废果感叹道。

白渡镇隶属于梅州市梅县区,是我国著名的金柚主产地之一。实践团调研发现,当地金柚产量虽大,但只有果肉得到利用,果皮则被直接扔掉。这里每年产生的废果、弃果超过18万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影响环境卫生。

“我们和当地农户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生产痛点,创新运用‘三步提取法’——便捷无损压榨提取、高效低耗超声提取、安全无毒水蒸气提取,成功指导农民从废果弃果中提取出高价值精油。”冯顺说。

目前,实践团正大力推广应用柚子精油提取技术,帮助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梅州柚产业转型升级。

◇茂名市高州市石仔岭

岭南师范学院“染色季”实践团:

植物染工艺让废弃果蔬成为农民“致富宝”

走进茂名市高州市石仔岭的果园,岭南师范学院“染色季”实践团的团员们发现当地存在废弃果蔬、植株难处理等问题。“茂名市高州市石仔岭到处都是植物染的天然染料,可以利用起来,做出植物染料。”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陈佩珊说。

实践团充分利用非遗技艺,以废弃瓜果提取色素相关专利为核心技术,提高废弃果蔬、植株利用率,从废弃瓜果中提取色素,随后利用残渣进行堆肥,循环利用,促进废渣利用率显著提升。

“从废弃荔枝壳、龙眼壳中提取色素作为植物染原料,天然环保,可以用来制作服饰、包包、丝巾等。”陈佩珊介绍。实践团免费为村民提供植物染料提取和成品制作培训,推动实现农户增收,并建立“团队+学校+企业”三方合作模式,累计与企业订单交易额超10万元。

南方+记者 陈理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曾慧雯
499
+1
您已点过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去南方+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