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龙川名人 | 萧殷

龙川发布
+订阅

萧殷(1915—1983),原名郑文生,龙川县佗城镇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是广东现代四大著名作家之一,著有短篇小说集《月夜》,文学评论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出版有《萧殷文学评论集》《萧殷自选集》等,曾荣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和第二届鲁迅文学特别奖。他一生致力于革命、文学工作,同时积极帮助青年作家王蒙等成长,成为一批文学青年的伯乐。

1982年夏,萧殷在暨南大学整理出版《萧殷自选集》

萧殷的前半生

1915年8月16日,萧殷出生于广东省龙川县佗城竹园里,原名郑文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当店员的哥哥和学校的教师帮助,于1932年在龙川中学读完初中。初中毕业后在小学担任教员,业余从事写作。1935年,《疯子》发表于《广州民国日报》。此后数年在《广州民国日报》副刊、香港报纸《珠江日报》副刊等共发表反映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小说三十余篇,分别使用萧英、何远、黎政等笔名。1936年8月,与赖少其、杜埃、楼栖等一批进步青年汇集到白云山麓黄婆洞,酝酿成立“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并公开发表成立宣言。1936年12月,与赖少其等逃亡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防护团”,任战地记者。1937年,从上海撤退到武汉,参加范长江等组织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编辑机关刊物《新闻记者》月刊。1938年8月,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38年10月17日,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延安记者协会工作,后在中央党校任文艺研究员。

萧殷于1939年开始进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新华日报》编委兼特派记者、《晋察冀日报》编委兼副主编。后于1946年在北平编辑《解放三日刊》,兼任新华社北平分社采访部主任。1948年,任《石家庄日报》副总编。1950年1月至1952年1月,任《文艺报》主编。1953年上半年,与陈涌共同负责《人民文学》编辑部全部工作。1953年,中国作家协会创办《文艺学习》月刊,指导青年人阅读和写作,萧殷任该刊编委。1962年1月,广东省作协《作品》杂志复刊(新一卷第一期),萧殷任主编。

正是从25岁开始,萧殷作为教员、记者、编辑、作家的混合身份开始确立。

1947年4月,萧殷调到华北联大文学系任教,负责讲授《创作方法论》等创作技法课程,重点讲解典型论,由此也确立了他的文学教育工作和理论研究的定位。后于1950年1月至1952年1月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校外辅导老师。1955年,任中国作协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副所长。1958年9月由北京借调至暨南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可以说,他的职业和事业框架,在32岁时基本已经圈定范围。

萧殷著《谈写作》,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47年,他在《冀中导报》编发作为学生的徐光耀处女作小说《周玉章》并加按语推介,开始展现他对年轻作者的热心关注和指导扶持。这是他一生扶持指导若干青年作者的一个起点,初步体现了他识才爱才惜才育才,愿做人梯愿做嫁衣,甘心奉献孜孜不倦培育新人的宝贵品质和高尚情怀。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萧殷出席会议并担任会务工作。随后,被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协前身)工作。

萧殷从此进入作协系统工作。他的后半生因此与作协、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作协系统(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领导力量。

《文艺报》1961年第八期封面

萧殷的后半生

1960年是一个重要年头,是广东文坛的一个新起点。这一年,萧殷回到了广东。先是夏天下放到故乡龙川体验生活,创作长篇小说,然后于当年11月当选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从此深刻介入了广东的文学进程,浓墨重彩地进入了广东文学史的叙事时空。

1978年底开始,萧殷组织在顺德和广州召开文艺界座谈会,研究当前文艺形势、文艺战线的主要倾向,清理极"左"思潮干扰的祸害为标志,直到1983年他的去世。期间,萧殷以身作则亲手铸造并深刻影响了广东的理论批评风气和学术精神,培养了广东两代文学评论家,构建了广东文艺批评的基本队伍,创办了广东省作协的理论研究部门,并于1983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文艺理论月刊《当代文坛报》并拟亲自担任主编,因身体极度衰弱并于当年去世,《当代文坛报》的担子落到黄树森和易准身上,这份高峰期发行量达到130万份的刊物,1997年因故终刊,也成为广东文学批评"沦落"、队伍整体"溃散"的一个标志。

萧殷在《自选集》自序中,对文学评论、对创作与评论的关系,有这样一段表述:"我一向认为,无论是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中外文学批评史、中外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编辑工作、文学教学工作,以及文学领导工作等,尽管它们彼此的研究对象或工作性质很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繁荣创作、发展创作效劳的,倘离开这最终的目的,这些工作就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文学评论,更是从作品或创作实践中引出来,又回过头去指导创作实践的。因此,文学评论工作直接关系到创作活动的盛衰,是创作活动最亲密的伙伴。"

《萧殷自选集》,198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

在著名作家王蒙眼里,萧殷是发现其文学才华的“伯乐”,这份情谊让他一直感怀在心。他在《不成样子的怀念》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调,回忆在北京赵堂子胡同6号和恩师萧殷的第一次会面:“在那里,文学的殿堂向我打开了它的第一道门,文学的神物化为一个和颜悦色的小老头,他慈祥地向我笑,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王蒙回忆:“我碰到的第一个编辑就是他。那时候我刚满20岁,把自己的处女作《青春万岁》的初稿送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这个出版社的文艺编辑室的负责人接见了我,那就是他。”1956年底,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受“围剿”,萧殷独具胆识,在《北京文艺》上发表文章,公开为王蒙辩护。因1957年萧也牧和王蒙都被错划为“右派”,致使《青春万岁》出版搁浅。王蒙复出后,就找不到《青春万岁》清样的下落。未料有一份清样一直保存在萧殷身边,才得以于1979年正式出版。为此,王蒙著文称“我的第一恩师是萧殷”。

萧殷在文艺界资格老,但从不倚老卖老,而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有才华的年轻人。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就曾受其关爱,对其以“恩师”相称。1987年6月30日,在他给萧殷的夫人陶萍女士的一封信中,就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与敬仰:萧殷师一生勤勤恳恳,“俯首甘为孺子牛”,许多年轻人受到他的教益。回想五十年代,我二十岁的时候,他对我的极不成样子的处女作初稿《青春万岁》的鼓励和指点,回想在赵堂子胡同萧殷师的小院谆谆受教的情景,永世难忘。

1949年以后,萧殷先生出版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专著(专辑)虽然并不多, 却是他文学追求乃至整个血肉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讨论或关涉的论题包括文学与生活、文学的现实性、创作与理论、创作与技巧、实践与独创性等问题。在《乌龟》《疯子》《狗运的一生》《父与女》《除夕之前》等小说中,会轻易读解到他早年在龙川生活的影子。

萧殷公园

在绿树成荫的萧殷公园,公园中央位置立的萧殷像面目清瘦,线条硬朗,眼神中透着沉静与坚毅。萧殷先生1983年8月3日病逝于广州,龙川县委、县政府于1987年7月,在此举行了萧殷半身坐像落成典礼后,才改称萧殷公园。

作为我们敬仰的前辈作家,萧殷不只属于龙川,也属于中国,而萧殷公园作为千年古邑的景观,必将对当地以至全国文学队伍的成长壮大产生影响。

在宏阔且又狂热的时代中

萧殷先生热衷于发现并扶持新人新作

这是他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对心底那份文化理想的守望

历史终究过去

而文字中的生命却可以是一种永恒

萧殷先生的文字

留存着踽踽独行的身影

硬朗且温热

来源:河源市图书馆、中共龙川县委党史研究室、龙川融媒

编辑:黄云霞

一审:黄云霞

二审:钟达

三审:柳欢扬

终审:骆发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