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60万年前,寻找最早的广东人

南方+ 记者

这个夏天,循着粤北考古游径,一场独属于广东学子的考古研学之旅圆满举行。

01:13

“穿越”到60万年,寻找最早的广东人

19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南方日报、南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策划推出的“寻找最早的广东人”考古研学活动走进云浮郁南县,来自全省各地市的近20名广东考古游径小小推介官与考古学家面对面,一同寻找“老广”印记,溯源岭南文化的起点。

触摸60万年前的红土

“2012年12月21日,小雨,今天是特殊的一天,网上都说今天会是‘世界末日’……我们还在考古,幸好我们坚持了,还真有重大发现……”在去往郁南磨刀山遗址前,“小小考古队员”提前观看了《考古日记》栏目视频,被这座遗址意外发现的经过深深吸引。

刘锁强带领“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

刘锁强带领“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

怀着好奇和期待,队员们跟随视频的主人公——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沿着栈道一步步登上遗址,漫山遍野的红色闯入眼帘。

“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

“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

“小朋友们,我们可以蹲下来轻轻触摸感受一下,这是60万年前的红土,在这里我们曾经发掘出近400件石器。”在刘锁强的带领下,孩子们兴奋地用手轻贴红色沙土,打趣自己在吸收数十万年前的“洪荒之力”。

“小小考古队员”在磨刀山遗址触摸感受红土。

“小小考古队员”在磨刀山遗址触摸感受红土。

“有点硬,颗粒感很强,还有点潮湿。”来自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的何翊嘉饶有兴趣地搓着手,感受泥土的质感。他告诉记者,他曾经跟着家人游览国内许多的考古遗址和博物馆,但是从未见过如此鲜明特色的遗址,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地触摸出土石器的形状。“这些石器比我想象中要大一些。”

何翊嘉饶有兴趣地研究磨刀山遗址的出土石器

何翊嘉饶有兴趣地研究磨刀山遗址的出土石器

刘锁强介绍,磨刀山遗址将岭南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大幅提前,将“最早的广东人”历史向前推至距今60万—80万年,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而磨刀山所在的南江流域,也是文化意义上“最早的广东”。

“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展示馆。

“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展示馆。

2015年,磨刀山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被列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之首。

“小小考古队员”与刘锁强所长交流提问。

“小小考古队员”与刘锁强所长交流提问。

现场“连连看”,辨认祖先的刀斧

“如果我们把地球42亿年比作一天,那么人类是在最后的1分钟才出现,现代人的历史更是只有4秒钟。”在磨刀山遗址展示馆,刘锁强以球历史、人类起源与磨刀山遗址的意义》为题开讲,深入浅出地让“小小考古队员”对漫漫历史长河中生物演化的过程有了直观的印象。

刘锁强教“小小考古队员”辨认石器。

刘锁强教“小小考古队员”辨认石器。

随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代雨彤在桌上摆开数十件石器,带领大家近距离观察辨认,了解旧石器的制作方法。“比如这样的石器,是通过砸击法制作出来的,这块则是锤击法……”

代雨彤教小朋友们辨认石器。

代雨彤教小朋友们辨认石器。

“小小考古队员”一边听,一边迫不及待地研究起手边的石器。来自深圳市龙岗区龙岭学校的蔡宗霈不仅第一时间和组员们讨论出磨刀山人制作、使用石器的用法,还见缝插针地拍摄下课堂上的场景,制作剪辑了一期考古研学Vlog,迫不及待地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

代雨彤带领“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展示馆。

代雨彤带领“小小考古队员”参观磨刀山遗址展示馆。

为了丰富本次活动行程,“小小考古队员”还走进了位于云浮郁南的兰寨古村。作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之一,郁南县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青砖瓦木结构大屋350多座。孩子们穿梭在老建筑中,感受这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深入了解古建筑背后的历史积淀。

参观兰寨古村。

参观兰寨古村。

现场颁发研学证书。

现场颁发研学证书。

据悉,本次考古研学的现场内容也被同步录制成为“开学第一课”直播课,将于8月31日上线,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预约

■直播预告

寻找最早的广东人,“开学第一课”考古大神开讲>>

■相关阅读

考古现场来了一群“显眼包”,跟着考古学家探秘深山遗址>>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李润钰

【运营/执行】陈峥 洪燕文 戴雄 庄衍生 实习生 陈芯薏 陈静

【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叶永康

【统筹】李贺 李培 陈仕相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