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承办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数据可信流通创新应用发展论坛在汕头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视频方式做《大力发展数据存储产业,掌握数字经济竞争主动权》主旨报告。
他指出,存储和计算网络技术都是我国数字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专业支撑。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大量应用,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相应地,存储产业也将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成为新的国际竞争高地。
存储是一个高度垄断性的行业,其中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市场由三星、美光、海力士三分天下。2022年数据显示,三者占有全球95%的市场份额,闪存(NAND Flash)市场则被三星、铠侠、西部数据、美光、海力士等5家所瓜分,2022年第四季度,五家占据了97%的市场份额,通过美光相关的数据显示,目前一台人工智能服务器的DRAM使用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预计在2025年存储芯片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创下历史新高。
倪光南说,美国国防部2022年2月更新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在14个关键技术领域中,明确了数据存储作为关键技术,凸显了存储产业对未来信息技术进步的战略地位。我国关于数据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重大决策强调要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而两者都提离不开存储产业的支撑。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中国数据存储产业的发展,加入科技强国建设的窗口期,从顶层设计到战略布局,彻底改变数据与人才“卡脖子”问题,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次会上,倪光南为我国数据存储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第一,均衡配置算力与存力,克服当前算力建设中“重算力轻存力”的倾向。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我国各地兴起了AI算力中心建设热潮,为AI机器提供强大算力,不过人们往往将算力简单理解为计算,和实际真正的算力相差很大,广义的算力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由算力、存力和运力所组成,其中算力是处理数据的能力,存力是存储数据的能力,运力是传输数据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数据算力中心,包括各类数据中心,要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三者应当均衡配置,不能配比失调,”倪光南说,不过目前看来,我国的算力中心配置普遍存在着“重算力轻存力”的倾向,亟待纠正。
第二,要提高存力中先进存力的比重,适时启动以固态硬盘SSD取代机械硬盘HDD的存储革命。我国的存储领域还存在着对先进存储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迄今为止,机械硬盘HDD占据了我国存储近80%的存量市场。可是我国HDD产业却接近空白,这个市场一直被美国的希捷、西部数据和日本东芝三家厂商所垄断,存在着被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反映在算力中心的产业方面,美国采用SSD的先进产业占比为52.8%,而中国只有24.7%。这数据表明,我国在发展和推广先进存储技术方面,实际上已经滞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应当积极跟上。
“我国存储产业已经基本具备国际竞争力,通过双循环的拉动,有望成为中国的又一张新名片。”倪光南说,在多年自主创新基础上,我国新型半导体存储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上达到了科技自给自强的要求。这一产业链上游包括NAND Flash(闪存颗粒),就是SSD颗粒,SSD的主控芯片和DRAM内存芯片。中游包含了存储整机和存储系统,下游是应用和服务。在产业链的上游,我国长江存储的NAND Flash和长鑫存储的DRAM芯片已经达到全球主流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在SSD主控芯片方面,国内已经有十几家厂商的产品得到了商用,产品能力和国外主流厂商持平。
此外,在存储产业的中游,我国存储主整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的构筑在自主的核心数据存储芯片系统架构和软件之上,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其中,华为存储在2022年的全球存储市场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的戴尔EMC公司,华为的存储进入了国外金融等关键行业市场,成为国际头部存储整机厂商。倪光南说,由此可见,我国新兴存储产业在实现国产化的情况下,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有望成为中国的又一张国家新名片。
最后,他表示,基于数据存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应抓住中国数据存储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实现科技自律自强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成为世界数据量最大的数据强国,掌握数字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南方+记者 郜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