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百条中山路,只有一座中山城。这个盛夏时节,第二届“青春之眼看中山”青年人才市情乡情调研大赛火热进行。青年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实现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的跨越;职业青年奔赴广阔乡村,不断探寻与社会同频共振的成长路径。他们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把论文写在中山的土地上”,为中山的发展建言献策,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共同书写一份漂亮的青春答卷,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今年暑期,2023年“青春之眼看中山”青年人才市情乡情调研大赛火热进行。邓镁苓、陈一扬两人回到家乡中山市,报名参加了大赛,成功获得大赛大学生赛道一等奖。作为中山籍返乡大学生,她们熟悉市情乡情,以青年新力量为中山的发展建议献策。
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动工建设中山国家森林公园,高标准改造提升紫马岭公园、逸仙湖公园、华侨公园、中山公园等,新建改建各类公园100个,用“绣花”功夫打造公园城市。
如何满足数字旅游的建设需求,又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邓镁苓、陈一扬把调研方向瞄准了城市公园的数字化建设。忙碌了一个月左右,两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公园等方式,提交了《用数字技术赋能绿美中山——东区街道市属公园数字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了解东区街道已实施的公园数字化举措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团队走访孙文纪念公园。
一周之内实地走访6个市属公园
邓镁苓就读于广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陈一扬则是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她们是初中同学。
中山共青团近年来深耕“雏鹰归巢”工程,瞄准青年人才准入大学、异地求学、回乡实践、选择就业各个发展阶段,重点聚焦联系服务中山籍学子,满足青年人才学习发展与社会支持需求。邓镁苓此前参与了“雏鹰归巢”工程实习计划,于东区街道办事处妇联办公室实习了一个多月。期间,她听闻中山共青团牵头主办了调研大赛,果断和陈一扬一同报名参加。
“大赛选题里包括了‘绿美中山建设’,市民与大自然接触最多的场所当属公园,再加上选择公园的数字化建设与我的专业比较契合,便选择了这个选题。”邓镁苓说,希望能更好地帮助中山公园建设,让更多人知绿、爱绿、护绿。
夏日炎炎。为了更深入准确地开展调研,两人邀请了中山本土园林方面的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共发放近180份调查问卷,一周之内实地走访了6个东区街道市属公园,还与6位园林领域的专家、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才完成了这份1.3万字的调研报告。
两人走访的公园包括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市儿童公园、金字山公园、金钟湖公园和华侨公园。每到一个公园,邓镁苓和陈一扬分别对公园的7个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包括管理平台、导览和广告系统、广播系统、预约系统、科普系统、安防系统和救援系统。
“市属公园均有投入数字化设施,包括智慧预约系统、智慧科普树牌、电子广告牌、实时安防系统、一键救援系统等,且使用频率不低。但对比其他城市相对成熟的数字化公园仍有一定差距。数字化建设较为初级,需要进一步改造。”比如,邓镁苓和陈一扬发现,市属公园的导览模式多为传统导览,包括但不限于纸质地图、标识牌、展示板、手册,无法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展示和交互;市属公园广播系统皆为基于音频的公共广播系统,尚不具备其他智能化功能,用途比较单一等。
“也有部分公园数字化建设较为完善,可以提供借鉴。”邓镁苓举例,紫马岭公园园内投放有电子广告牌,这些电子广告牌较传统广告牌而言,具有高品质视觉效果、变化性强及便于数据化管理的特点,有效提升了广告投放效果;金钟湖公园内设有桩式紧急求助设施,能帮助人们快速找到援助设施。
团队走访金钟湖公园。
建议集成优化公园管理子系统
团队分别邀请了公园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林业生态及数字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6位人物进行访谈,访谈方式包括见面访谈和线上访谈。
“时间很紧,访谈时间协调、寻找合适对象都花了一些时间。”邓镁苓表示,所幸访谈有较大收获。访谈对象纷纷表示,东区主要市属公园都已具备了数字化设施并达到铺设的预期效果,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希望下一步能将公园多个系统纳入城市智慧管理平台,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比如使用5G技术实现实时管理等。
根据公园数字化建设中监管运营、生态保护、规划设计、游客感知的四个维度,结合调查问卷收集到的大众意见,邓镁苓、陈一扬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基于主管部门现有的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平台,集成优化公园管理子系统,将智慧停车、安全监控、人流监测、气象监测等各种功能都集成在同一平台上,避免数据零散化;东区范围的主要公园基本依山而建,在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整合林业监测布控技术对公园的生态保护将起到显著作用;通过提取公园协同管理平台中记录的地形、气候、植被、水体、大气、建筑环境等客观要素参数和个体的时空行为的数据采集,导入到参数大模型中进行综合分析,以推导出公园最优设计路线;完善公园智慧小程序,集成各项便民功能;设置交互式音乐阶梯,提升游览公园的趣味性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山人,邓镁苓对此次调研深有感触。“家乡越来越好了。和小时候相比,现在公园数字化建设完善了很多。”以前小朋友们到公园游玩,总是会问家长:“这是什么树?”家长不一定能回答。现在,邓镁苓实地走访市属公园,发现公园里遍布智慧树牌科普系统,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扫一扫码,就能知道植物的信息。通过打卡功能,一些公园还能以积分兑换小礼品。
“因为在外地读书,我很久没去中山的公园走走。这次调研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家乡。能为家乡建言献策,也增强了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邓镁苓说,未来毕业后自己想留在家乡中山工作。
加快打造开放的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绿美中山,这个盛夏,包括邓镁苓、陈一扬在内的青年们,奔赴中山热土学习实践,熟悉市情乡情,共同书写了一份漂亮的青春答卷。
【撰文】廖冰莹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