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分类垃圾桶装上电子“身份证”,一旦发现混装,便可轻松追溯源头;摄像头自动识别错误投放的垃圾,并定位到人;建废智能监控系统防止车身带泥、密闭不严、违法承运等问题;燃气安全监管依托智慧城管系统整合企业安全生产数据,比对分析定位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
在常住人口超过120万的黄埔区,一流的营商环境与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何通过更精细、更智慧的工具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作为广州科技创新主引擎的黄埔区,正不断探索智慧城管系统建设。
从2022年初至今,黄埔区城管部门启动一体化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建设,定位“智慧城管”的数据和指挥中枢,力求通过机制创新结合信息平台的便利来解决指挥调度、协同处置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目前,智慧城管系统在一套智慧城管工作机制基础上构建了“1+N”平台,实现一张大屏监管垃圾分类、垃圾收运、“随手拍”等系统工作,并为基层打通权限,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让城市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搭建“1+N”平台,实现多功能监管
在广州科学城会议中心的有呼必应中心,一张大屏上汇聚了广州市数字城管系统、“随手拍”系统和广州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单等数据,具备一定数据分析和态势研判能力的调度中心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脑”。
目前,“1”就是1个指挥调度一体化信息平台,而“N”就是N个智慧城管应用。
指挥调度一体化信息平台打通市数字城管系统和黄埔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平台事件调度流程,让基层治理问题实现“当时发现,当时处理”,并且形成数据。“随手拍”系统就是这种创新治理的呈现。
“‘随手拍’系统是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开发的一款集城市管理问题发现、信息共享、协同处置、结果反馈为一体的微信移动应用,充分发挥了城管系统基层工作人员特别是环卫工人数量多、分布广和深入一线的优势,自2021年底上线以来,累计上报和处置问题超14万宗,打通了信息传递末梢,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和处置。”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智慧城管特别助理项彦生介绍。“随手拍”小程序最大优势在于,传统的数字城管是从上至下地督办,由数字城管中心一层层派到街道,派到社区。在此之前,事件的处置流转往往仅限于办公室坐席,基层工作人员无法介入系统中。而如今,“随手拍”小程序将系统对所有的基层治理人员开放,赋能基层管理,让街道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激励了基层进一步做好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N”个智慧城管应用,黄埔城管可实现直接查看环卫车辆资源分布和作业情况,调用无人机、“单兵系统”和视频监控等资源实现对现场态势的感知,并通过语音扁平化调度车辆到指定地点作业。
建筑废弃物管理方面,建废智能监控系统一方面可以监控出口方向,实时发现车身带泥、密闭不严、违法承运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监控工地外路面,及时发现路面污染。
燃气安全监管方面,借力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平台建设智慧燃气系统,着重从燃气安全监管角度共享整合企业安全生产数据,包括燃气管线和压力监测数据、巡线数据、入户检查数据、隐患跟踪数据等,下一步,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定位安全漏洞,全面掌握燃气安全态势。
据项彦生介绍,突发事件和专项行动指挥调度应用模式正在研发中,将应急预案、行动方案和无人机、指挥车等视频图传融合,打造成远程可视化指挥调度模式。
每个垃圾桶都有“身份证”,投放转运全程跟踪
在黄埔区玉树新村小区的误时投放点,未见督导员的身影,居民只需扫一扫脸,分类桶便会自动打开投放口,智能语音播报提醒,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而就在不远处的街道环卫监控中心,一块屏幕可以实时看见各个投放点的情况。
联合街综合发展中心垃圾分类主管黄穗湘介绍,“通过现场的多个摄像头识别垃圾投放的准确性,并及时在后台记录有问题的投放,形成对应信息,让街道、社区针对性督导有迹可循。”
这一切都得益于黄埔区创新建设的一套垃圾分类智慧监管信息系统和垃圾分类投放点智能监控系统,让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时、全域管理。这也是黄埔智慧城管指挥调度一体化信息平台服务逐步覆盖垃圾分类治理、建筑废弃物管理、燃气安全监管等城市管理内容的实践。
“在定时投放点,一般都有垃圾分类督导员对居民进行督导,但是误时投放点不可能做到一天24小时都有人站岗。这样的智慧系统就是一个补充。能够监督我们都按规定投放。”玉树新村居民谭春燕说,有了这样的监督管理,居民们的投放行为也更自觉了,投放点的环境也更好了。
“为进一步提升源头分类效果,黄埔区已在全区大部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安装智能监控,追溯不规范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主体,并联动现场智能音箱,及时宣传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政策,教育不文明行为,在每个投放点宣传屏曝光屡教不改者的不文明行为。”项彦生介绍。
如今,黄埔区已制定覆盖全区1018个投放点、89个收集点的垃圾分类智能监控项目建设方案,力争今年内完成整个项目建设,通过智能摄像机、音箱、信息发布屏等设备,实现投放点视频监控、感知预警、可视对讲、设备智能联动等功能,力促居民习惯养成,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而要做好垃圾分类,只抓投放端的准确投放是不够的。垃圾收运和转运更是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黄埔,垃圾分类智慧监管系统可在地图监控随时查看某一台清运车辆收运路线和收运情况,通过车载物联称重,破解基层垃圾分类数据不清、来源不明和清运监管等问题,通过在2.5万个垃圾桶上安装电子标签,将分类信息细化到来源街道、社区,甚至可以追溯至所在的小区和投放点。
南方+记者 马艺天
通讯员 成广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