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这是深圳继兴办经济特区之后,迎来的又一个全新历史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领域单兵突进,到新时代在经济社会全领域先行示范,深圳这座城市的定位更高,改革发展的使命更加光荣。
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年来,深圳牢记中央嘱托,抢抓综合授权改革重要机遇,深圳围绕五大战略定位,推出了一批重要改革事项,不仅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法治建设等领域,为全国输出了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
2023年8月18日,深圳迎来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周年。值此之际,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先行示范 深圳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周年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6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9年成功举办文博会;加快筹建深圳歌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等十大新文化设施……近年来,深圳在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成果颇丰。
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回顾这4年,深圳如何打造现代城市文明典范?通过这10个问题,让我们一探究竟。
问:深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积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特色文化空间,政策支持发展文艺活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放眼深圳,以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歌剧院、自然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多个市、区级文体设施项目正在火热进行;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10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提升改造,构建起与区域文体中心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街区格局;全市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达到1600家;构建“十分钟文化圈”,全市661家公共图书馆(室)和306台自助图书馆纳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
新型特色文化空间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悠·图书馆”“智慧书房”“南山书房”“城市书房”“书香民宿”等集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文化社交中心,深受市民青睐;“灯塔图书馆”“听海图书馆”融山观海,凭借高颜值、优质服务频频“出圈”。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拥有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1600家,每年举办文艺演出超2000场、美术展览超200个,各类体育设施3.4万片。躬耕数载,深圳已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十分钟文化圈”初具规模。
过去几年,深圳推动公共文体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全覆盖,目前,已接入学校、社会及公益等各类型体育场馆1821所;新建改建180个都市型楼宇型便民利民体育设施;改造提升一批老旧文化设施,优化图书馆体系,完善博物馆体系;推动文体活动进商圈、进校园、进公园、进街区、进企业。
近年来,深圳坚持政策引领,制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等实施意见;推动各区制定群众文艺创作扶持、文化名人引进、名家工作室认定等具体方案;推动在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群众文艺创作扶持和作品奖励专项经费,全面完善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的配套。
在文化产业方面,文博会成功举办十九届,华侨城、华强方特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体育产业方面,产业总规模从2014年的352.62亿元,到2022年预计约135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
问:深圳是怎样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
答: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文化服务网络,科技赋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原创舞剧《咏春》火爆“破圈”,刷新深圳大型舞台艺术的高度。原创歌剧《先行者》获评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少年(建党百年版)》等作品荣获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鹏程万里》钢琴协奏曲、《灯塔》等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新作扶持项目。大型声乐交响套曲《英雄颂》,受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现代粤剧《驼哥的旗》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百年百戏”舞台精品展演。《烈火中永生》《肖像》《等》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原创当代舞剧《深AI你》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终评。
“城市文化菜单”丰盛有味:首创深圳踏青日、深圳象棋日,持续举办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全民健身活动月等传统品牌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南山流行音乐节和“深圳杯”业余体育联赛等深受市民喜爱的文体盛宴。
大型品牌活动与赛事精彩纷呈:以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文博会艺术节、“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WTA年终总决赛、中国杯帆船赛等为代表的品牌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汤慕涵等8名深圳健儿参加东京奥运会获得1金1银1铜;在刚刚结束的成都大运会上,深圳籍运动员获得8金1银1铜的好成绩。
惠及广大市民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催生出深圳群众文艺的繁荣之花。在全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深圳选送的戏剧作品《烟》和福田区星辉合唱团双双摘得“群星奖”金奖,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奖的戏剧类作品和群众合唱团体。
此外,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创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行动”,构建我市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总分校体系,组织开展“美丽星期天”“音乐下午茶”“YOUNG星球计划”“全民美育大课堂”“我们走进艺术殿堂”“周末剧场”等公益培训、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名家讲座等,让市民能获得各类学习艺术技能、欣赏艺术展演、参与艺术活动乃至创造艺术作品的便利条件。
深圳还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级文化场馆实现了无人值守、线上预约、活动直播等服务场景,“数字文化馆”“图书馆之城”“圳精彩”、各区“文体通”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文化便利。
问:深圳重大公共文化设施进展如何?
答:正在高质量、高水平稳步建设中。
2018年,深圳出台新时期重大文体设施规划,推出以“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为代表的多个市、区级文体设施项目,正以新时代的“深圳速度”高质量、高水准推进建设中。
2021年,深圳首批“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揭开神秘面纱,高质量的阶段性提升改造工作备受市民点赞。如今,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甘坑客家小镇、蛇口海上世界、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等巧妙地融汇了深圳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构建出遇见美好、传承文脉的城市文化新空间。
在蛇口半岛南端,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让·努维尔团队设计的深圳歌剧院方案“海之光”正在由图纸化为现实。该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包含歌剧厅、音乐厅、多功能剧场等功能,天然形成“一岛双湾、一河一山”景观格局。
深圳自然博物馆在坪山加快建设。其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收藏、展览、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
问:深圳在全民健身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在全民健身工作中,深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多的改革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深圳荣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3.4万片体育场地设施将体育基因渗透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更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系数,深挖土地资源,将每年建设180个便民利民的都市型、楼宇型场地设施任务,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依托“i深圳”搭建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上线以来共接入体育场馆1821所,同时,2022年通过平台发放4900万元场馆消费券,受惠人次超过200万,2023年,市区两级计划再发放6000万元。通过推动设施智能化提升,在十四五期间投入5亿元,在全市新建300套智能化室外健身设施。
在活动品牌创新方面,构建了“一月一品牌”活动体系,举办线上运动月、科学健身月、全民健身活动月等系列活动,让市民月月有精彩。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办“深圳踏青日”、“深圳象棋日”、粤港澳海上龙舟赛事等节日气息浓厚、文化内容丰富的文体旅融合赛事活动。智力运动赛事体系形成精品,粤港澳大湾区象棋团体赛、鹏城杯全国象棋排位赛、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等深圳棋类赛事IP。大力推广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举办线上科学健身指导、健身跑、健步行、智能器材大赛等,打造智能运动健身场景,丰富市民运动方式。
在科学健身供给方面。深圳不断完善健身服务“一张网”,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健身指导网络,每年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活动5000场次,为6万人次市民提供体质测试服务。不断探索体卫融合模式,举办“运动处方师”培训班,为深圳科学健身指导队伍培养持证专业人才。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医院建立“运动处方门诊部”,探索在体育场馆、中医理疗店、健身房等场所设立运动康复点。
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方面。体育社会组织超900家,涵盖项目广、社会化程度高。深圳积极开展业务主管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每年经费支持市级体育社会组织举办上百项重点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组织体育赛事活动、承担大型赛事参赛备战、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问: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中,深圳如何将“深圳精神”贯穿其中?
答: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鼓励先进模范,提高全民阅读水平。
2020年7月,深圳市文明委印发《深圳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对照“城市文明典范”战略定位,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方案》分解20个工作项目、47项重点任务,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先进模范不断涌现,展现“深圳精神”。身患癌症却坚持将自己与命运抗争的经历融入演出,鼓舞病友的深圳市凤凰涅槃艺术团团长郭丽英;投身助残就业帮扶事业,帮助2700多位残友上岗就业的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莹莹……成为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积极推广全民阅读,打造先行示范的 “深圳样本”。一方面丰富以读书月、书展为代表的阅读文化菜单;一方面完善以深圳书城、书吧为主要网点的全民阅读阵地,持续打造与“城市文明典范”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
据《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2》,2021年,深圳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5.4%。综合阅读时长为92.58分钟,每天超过1.5小时,年综合阅读量为20.85本。深圳有80.8%的家庭有藏书,其中每个家庭纸质图书藏书平均为33.24本,电子图书的藏书量为25.14本。
问:深圳是如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为深圳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引领深圳高质量发展?
答:法治护航、科技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深圳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深圳城市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5年)》将文明创建内嵌到日常工作,融入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动纲要》提出八大方面30项重点行动。
法治护航,城市更显有序。深圳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在公共场所控烟、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领域进行专项立法,推动文明从“软约束”变成“硬约束”。在深化法治政府建设领域改革创新,在全市17个行业领域梳理公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300余项,“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科技赋能,让城市治理更智慧。在福田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启用智慧计量监管系统,通过门口大数据电子大屏向市民公示每批次产品的索证索票、检测结果、菜价等信息,以科技手段实现了食品价格透明、来源可溯、质量安全;在龙华区, “数字治理” AI支撑平台和视频共享平台,实时汇聚、实时分析、随时调取全区视频点位数据,让各类不文明现象“无处藏身”。
问:最近,深圳有哪些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
答:深圳积极与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利用“美丽星期天”“音乐下午茶”等深圳公益演出平台,深圳多次邀请香港拔萃女书院交响乐团、澳门青年交响乐团、香港玥琵琶室内乐团等港澳优秀演出团体来深演出。深港澳文艺节庆紧密合作,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演出团队先后赴参加“澳门国际音乐节”“中葡文化艺术节”演出。
“新冠疫情”期间,在线下交流活动受疫情阻断的情况下,深圳与港澳共同策划“深港澳阿卡贝拉菁英交流艺术周”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深港澳三地青年共唱《我爱你中国》的mv引发热烈反响,活动视频播放量约17万人次。
自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正常通关以来开关以来,深圳各文艺院团、各区积极举办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2023年5月,深圳粤剧团成为首支前往香港演出的内地粤剧院团,受邀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黄飞虎反五关》《南唐李后主》两场粤剧大戏。8月14日晚,深圳与香港演艺学院等港澳文化机构合作,在深圳大剧院举办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音乐会,粤港澳三地青年乐手携手为大湾区文化交流奏响了动人乐章。
在深澳文化交流上, 2023年文博会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分会场联动深澳两地社会组织、优秀企业,举办以文化、时尚、数字、智造为主题的“百企互联,产业交融”深澳产业系列沙龙活动,推动深澳文化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今年还将开展“一剧、一秀、一周、一展、一戏”2023年深澳合作“五个一”项目,深澳将在影视文娱、非遗文创产业、大湾区文化产业、大湾区文旅融合、戏剧艺术等方面展开合作。
问:深圳如何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
答:政策助力,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深圳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深圳创意设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政策助力,积极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确立了全市数字创意产业六大重点行动,提出2025年成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的目标。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从八个方面提出深入推进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举措。
文化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目前,深圳文化产业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全年营收9740亿元,同比增长15.6%;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566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同期全市GDP增速,占全市GDP比重提高至8.37%。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深圳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超过1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包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0余家,境内外上市企业44家,专精特新企业253家。深圳还拥有国家级产业平台5个,其中文博会是全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
“文化+”激发市场活力,体现城市特色。深圳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开启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无限可能。“文化+”模式现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问:近年来,深圳在创建面向全球的创意品牌、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方面有何举措?
答:注重人才培养,积极组织国际交流活动,打造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平台。
培养对接国际的创意人才。深圳于2020年开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聘任墨尔本大学前副校长及建筑、设计与规划学院前院长Thomas Kvan教授(关道文教授)担任创始院长。该学院以国际化、高水平、创新性、实践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为办学目标,紧密结合大湾区对创意设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努力建设成为深圳创新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及产业发展高端智库。
面向全球开设创意设计大奖。2018年起每年发起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发掘和表彰独具前瞻力、创造力、驱动力、影响力的设计师及优秀设计作品,增强国内外设计界的交流,吸引全球优秀设计师参与深圳的设计事业。
举办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该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举办的设计类国家级展览项目,也是国家级展览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四届都在深圳举办。展览汇集了我国设计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了中国设计的整体形象,为打造深圳“设计之都”品牌形象、提升深圳质量及城市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造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深圳开全国先河创办“深圳国际品牌周”,在宣传国货精品、传播品牌理念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已作为“中国品牌日”深圳地方特色活动”纳入国家“中国品牌日”活动序列。
问: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深圳推出了哪些举措?
答:积极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载体,加强高层次文旅产业人才培育和管理。
深圳是全国最大的出境游集散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主题公园之都”,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连续多年跻身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前5强
近年来,甘坑客家小镇、金沙湾国际乐园、欢乐港湾“湾区之光”摩天轮等建成开放,高端游轮“招商伊敦号”成功首航。小梅沙海洋公园改造工程、大鹏所城旅游区、深圳冰雪文旅城、乐高乐园等大型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深圳积极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载体,进一步丰富文化和旅游业态,着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文化旅游融合的示范。甘坑客家小镇、大鹏所城文化旅游区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高质量开展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小镇改造升级,发挥产业融合集聚平台作用,不断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加强高层次文旅产业人才培育和管理,为文旅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制定《深圳市文化产业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广泛发动文化产业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专家库管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专家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
【策划】甘雪明
【统筹】杨磊
【撰文】郭悦
【实习生】曾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