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四年五答|建设民生幸福城,深圳何以立标杆?

南方+ 记者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这是深圳继兴办经济特区之后,迎来的又一个全新历史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领域单兵突进,到新时代在经济社会全领域先行示范,深圳这座城市的定位更高,改革发展的使命更加光荣。

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年来,深圳牢记中央嘱托,抢抓综合授权改革重要机遇,深圳围绕五大战略定位,推出了一批重要改革事项,不仅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法治建设等领域,为全国输出了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

2023年8月18日,深圳迎来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周年。值此之际,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先行示范 深圳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周年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进入专题>>>  先行示范 深圳答卷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圳不甘只做“单项冠军”,正朝着“全能冠军”目标大幅迈步,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时值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四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对话深圳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住房和建设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从学位增加、医院建设、住房保障等方面纵览这四年民生发展成果,以问答的形式,看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如何奋勇争先。

 学有优教 

1、近年来,深圳启动实施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超100万座,体现了深圳在教育优先发展方面的大手笔。但是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后,市民家长更在乎的是孩子能“上好学”。如何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来推进深圳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答:“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近年来,深圳不断整合优质资源,提升综合办学水平,满足市民对优质学位的需求。

深圳出台《深圳市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2022年全市新建23个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集团达到53个。2023年还将新组建25个基础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全市集团化办学跑出了高质量的“加速度”。

深圳还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资源,构建出深大附属教育集团、中科实验教育集团等一批教学研培一体、大中小幼相融的教育发展体系,通过合作办学、联盟办学、组建教育共同体等方式不断实施跨区域办学,放大集团化办学新效能。今秋,南科大长源小学开门迎新,南科大资源已经辐射到南山、宝安、坪山和光明多个区域。2021年港中文(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成立后也发展迅速,相继在龙岗、罗湖布局,港中文(深圳)附属高中也已提上日程。

深圳将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努力办好市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通过“名校办新校”的模式,让新建校成为深圳基础教育先行示范的新生力量。

2、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座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除了基础教育大发展,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走出一条跨越式创新发展之路。接下来,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有何重要举措?

答: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高等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如今,全日制高校数量达到14所,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5.5万人,基本建立起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今年,深圳将加快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加快新高校筹建;推动成立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各专项委员会,深入推进高校课程互享、学分互认工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人才联合培养。

知名高校的不断增加、规模扩大,不仅仅意味着深圳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校还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深圳吸引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随着深圳高等教育取得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高校的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高校建成各级各类创新载体334个,其中省部级及以上74个。全市11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9个由深圳高校牵头建设,新建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由深圳高校牵头建设,服务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病有良医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深圳要建设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作为全市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市卫健委这些年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答:一方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布局;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大力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布局方面,近年来深圳加快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成公立医院4家,完成46家医院改扩建任务,新增床位2.78万张。同时,深圳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强原特区外医疗资源规划布局,实现原特区外各区均至少规划布局1家市属医院。“十三五”以来,原特区外地区医疗资源大幅增长,三级医院数量由2015年的13家增加到2022年的29家。

在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深圳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十三五”以来,深圳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医学院校来深办医;

同时,深圳也加强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实施以“名医(名科)、名医院、名诊所”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快速补齐全市医疗卫生人才短板,显著提升了全市医学学科建设水平;

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在2009年开办深圳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相继开办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在筹备建设香港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医学院。

在大力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方面,目前全市共开设12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占全省同类医疗机构五成以上;410名涉外医师获内地医师执业资格,1217人次以短期行医方式在深圳执业。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港澳药械通”首批唯一指定医院,累计获批引进19种进口药品和11种进口器械,为近10万人次在粤居住香港长者和复诊患者提供跨境门诊服务。

2、 卫生健康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放眼未来,市卫健委将通过哪些发力点让市民享受改革带来的“健康红利”?

答:未来,深圳将持续增加卫生健康投入,加强医疗机构规划和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医教协同发展和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实现“病有良医”。

继续加快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以宝安、龙华等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79项重大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千人床位数达到4.5张,其中原特区外达到4.3张。打造一流的肿瘤、心血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神经系统疾病、妇产、乳腺疾病等专科领域,加快引进国内一流专科资源,争取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规划建设深圳国际医学城。以宝安机场为中心,辐射光明、南山等区域,规划建设国际医学城,聚集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高水平医院和医疗技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进高水平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市属医院集团化运作。重点支持市属医院在原特区外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运营新医院,打造高水平医院集团,实现集团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差异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区域均衡布局。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推进重点学科群建设,在口腔、儿童血液肿瘤、眼科、精神、胸外科、大血管外科等专科领域,力争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到2025年,争取5个重点学科跻身国内领先行列,10个重点学科跻身华南地区或广东省内领先行列。深入实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医疗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综合改革,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运行新机制。

加快补齐医学院校发展短板。坚持医教协同发展,引导本地医学院校差异化发展,提高办学层次,到2025年提升招生能力至每年1200名左右,支持本地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建设。

加快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支持“7+2”高水平医院和新建市属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瞄准生物医药科技前沿,加强重点实验室、转化医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基地平台建设。

深化深港医疗卫生合作。积极推动与香港医务卫生局签署合作协议,支持港澳医疗机构在前海集聚发展,建好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等重大医疗合作平台,在跨境医疗服务、专科医师培训、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交流、医学科技创新、器官移植、医院质量国际认证等方面建立协作平台。

加快提升智慧医院建设水平。建立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机制,健全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医院、深圳电子处方中心建设,推进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和互联互通提档升级。

持续推动社康服务扩容提质。在财政补助、医疗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加大“强基层、促健康”改革力度,规范基层医疗集团运行,到“十四五”末,新增社区医院28家,社康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

 住有宜居 

1、 深圳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在这样一个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深圳是如何下决心破解超大城市的住房困局,努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的?

答:深圳以政府统筹、市场参与的思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降低居住成本,提升居住品质,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让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优化深圳营商环境,增强“双招双引”优势,促进产业发展,逐步构建乐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十四五”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共生发展、共筑未来为思路,制定“保基本、广覆盖、促宜居”住房发展总体目标,提出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54万套(间)目标。近期,按照“按需定建”的原则,深圳进一步提高了“十四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将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原目标54万套(间)调整为不少于74万套(间),增加的20万套(间)均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调整后的任务目标,包括公共租赁住房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间)、共有产权住房8万套。

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建设筹集30.62万套(间),完成率41.4%。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完成3.41万套(间),完成率56.8%;保障性租赁住房完成22.5万套(间),完成率37.5%;共有产权住房完成4.71万套(间),完成率58.9%。

2、 住有宜居,既要有住的地方还要住得舒服,住的有品质。在这一方面,深圳是怎么做的?

答: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保障性住房高品质、多户型、便捷化、可持续。

所谓高品质,即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项目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绿色健康、智慧人文的原则,执行相关建筑设计规范,满足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无障碍设计等要求;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推广智能建造、装配式装修、绿色建材和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打造“绿色、健康、智能”的新一代成品住宅。完善配套生活服务设施。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应当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配置文化娱乐、体育、社康中心、养老、托幼等设施,并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完善周边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商业服务、市政基础等设施。突出人性化设计。配套生活服务设施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还兼顾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使用要求。

所谓多户型,即市建设筹集的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户型建筑面积以60平方米以下为主,保障性租赁住房户型建筑面积以7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为主,共有产权住房户型建筑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所谓便捷化。即市按照“四个渠道”“三个结合”的思路,即围绕“20+20”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站点、20大重点区域和市、区中心片区,结合“山海连城”计划、“城市第六立面”行动和“三宜小村”创建,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工作,并统筹做好教育、医疗、交通等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劳有厚得 

1、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近年来,深圳是如何持续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牢牢稳住经济社会大盘基石的?

答: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圳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今年1—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2.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约1.8万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基本稳定,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稳就业的关键所在。深圳积极引导相关银行机构加大续贷政策落实力度,主动跟进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引入“金融活水”为稳企稳岗增添了发展后劲。

值得一提的是,为畅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深圳正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凭借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圳高校为学生创造出多元化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进而提升他们被录用的概率。深圳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以企业化实训场景为载体,将项目场景带进学校,实现优势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

据统计,近年来,深圳11所技工院校围绕产业需求,与12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与深圳产业结构相适应、与社会民生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体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深圳正在给灵活用工搭建“桥梁”。近年来,积极搭建公益性灵活就业服务阵地,推动各区立足功能定位、区域优势,引导并支持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会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以出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工作方案》为契机,加快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零工市场。

目前,深圳全市所有街道普遍设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区,针对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重点服务对象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通过逐步构建起“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深圳将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延伸到各个街道,力争实现求职者“家门口”就业。

2、 自从深港开关以来,深圳成了港人“北上”的首选地。在深圳生活的港澳居民待遇有什么创新举措,如何保障他们在深权益?

答:近年来,深圳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支持港澳居民享有“市民待遇”,实现对在深圳“就业”“居住”“就读”的港澳居民社保政策全覆盖。

同时高质量推进“湾区社保通”工程,提供优质便捷社保服务,助力推动粤港澳社会保险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大湾区民心相通、民生相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21年11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深港跨境社保服务通,与中银香港、深圳中行合作,让深圳社保现场服务跨境走进香港,正式开启了深港社保跨境服务新局面。2022年,深圳社保与澳门工行开展合作,利用银行澳门网点地理优势,为符合条件的澳门居民提供社保登记咨询及代理服务,实现社保业务深澳“跨境办”。今年3月,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香港工会联合会举行的跨境合作启动仪式上,深圳社保与香港工会联合会签订协议,通过香港工会联合会在香港开设7个广东社保服务点,为香港居民及在港居住的广东参保人提供线上、线下社保业务。

为向港澳居民和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服务,深圳在全市各社保分局设立“湾区服务”专窗,为港澳居民提供线下的“一站式”服务;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福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e站通”设立社保服务专窗,为港资企业、香港居民提供“5G视频联办”服务。与此同时,深圳社保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通过强化社保信息支撑,优化政务服务,让港澳居民用最简的手续、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咨询办理社保业务。涉及港澳企业的社保业务100%网办,港澳职工参保登记、申领失业保险金、申领失业补助金等业务实现“秒批秒办”,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业务已实现网上预申请。港澳参保人企业职工退休、工伤等5项业务实现“打包办”。

据统计,目前在深参保登记港澳企业超5000家;港澳人员在深参加工伤、失业、养老保险三险合计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5.32%;其中养老保险参保量达4.58万人,同比增长13.9%。

【策划】甘雪明

【统筹】杨磊

【采写】南方+记者 徐烜和

编辑 文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