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隐患在哪里”,省地环总站积极推进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南方+ 记者

“完成30个重点镇、3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被列入2023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中,韶关两江镇、梅州大坪镇、梅西镇、八尺镇和肇庆新圩镇5个镇1∶10000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是其中之一。

这5个镇调查评价项目由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有色地质环境中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院)、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旨在查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提供依据。

经过3个多月的连续奋战,项目组取得阶段性成效——调查面积520余平方千米、调查点数超过2600个。

与以往调查评价相比,1∶10000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突出斜坡单元的精细化调查评价,对所有靠近人类活动区的斜坡单元进行调查评价,划定风险等级和提出防御措施;在以往单独评价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增加承灾体自身风险防御等级评价,提出不同气象风险预警和暴雨等级下的防控措施,提升地质灾害防控的精度和效率;成果中还增加了可用于基层管理的风险管控图,有利于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管控和受威胁群众的临灾精准转移。

对此,为做好此次调查工作,省地环总站全面加强人力、物力和资金保障,编制完成《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要求(1∶10000)》和《广东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0000)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行)》,联合地勘单位组建数十人的技术人员确保任务高质量完成。

根据工作安排,4月底,项目完成了设计评审,5月初,项目组成员便立即奔赴5个地方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为了准确快速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们起早贪黑、爬坡下沟、翻山越岭,以“全覆盖、无遗漏”的要求认真开展调查工作。从野外调查回来后及时梳理当日调查数据,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次日工作计划,确保任务顺利推进。

“野外调查工作高温暴晒、风吹雨淋是常态,但查清地灾风险隐患,守好一方水土、护好一方安宁,提高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每一名技术人员都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该项目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要精准查明风险隐患,科技支撑是关键。在此次工作中,项目组综合利用激光雷达、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调查评价,实现风险隐患调查全覆盖和精准识别。研发广东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野外采集端(1∶10000),实现野外调查数据、照片、实体标绘的导入和引用等功能,提升了调查效率。

项目组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百名专家联千村(学校)”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培训讲座、张贴海报和标语等方式,为村干部、群测群防员、村民、师生全面系统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深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家会诊,主动对群众房前屋后进行检查,告知地灾风险隐患,分析研判防御等级,指导当地政府和村民做好防御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步,项目组将加快开展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和不同降雨工况下危险性风险评价,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总结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提出地质灾害防治与风险管控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当地群众的威胁,着力推动民生实事见实效。

南方+记者 陈薇

通讯员 卿展晖 卢咏恩 吴红雷 姜磊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