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2023年汕尾市开渔节暨海鲜美食文化旅游节正式启幕。今年的开渔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游客海滨度假的热情爆发式的释放,也让这场与旅游、美食密切相关的开渔节,收获了空前关注。
汕尾市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渔业资源丰富。自2014年,汕尾市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的倾力支持下,举办了第一届开渔节,拉开了这一盛会的序幕,也打造出专属的渔业产业文化。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禁渔期间海鲜产品匮乏,而开渔节的到来,意味着海鲜产品将大量供应。但实际上,如今开渔节的意义远不止填补海鲜产品的空白,融合了尝美食、逛集市、赏文化、观海景的开渔节,更像是汕尾群众的一场盛大庆典。这根本上得益于“海洋牧场”,也就是海鲜养殖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让汕尾市的海鲜供应受禁渔开渔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为支持全市“海洋牧场”发展,汕尾市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提供了诸多政策支持,包括鼓励银行机构加强与龙头企业、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深化合作,探索“银行+龙头企业+渔民合作社+渔民”融资模式,打造“海洋牧场”产业供应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中小融”“信易贷”“粤信融”“善美村居——我要融资”和汕尾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融资服务平台,广泛精准有效对接“海洋牧场”相关企业融资需求。
“海洋牧场”的发展,带来了海鲜产品的全季节供应,特别是夏季休渔期的大量供应,既保证了游客海滨旅行的就餐体验,也让从事渔业的群体收入更加稳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越来越科学的海洋经济运行模式,也增强了汕尾市蓝色产业的发展韧性。
渔业生产端快速发展的同时,销售端也必须跟上。无论是出海捕捞还是“海洋牧场”养殖,都需要有足够的消费市场来承接。本届开渔节的一大亮点在于,汕尾省内外企业签署了一系列的渔业采购协议,让销售环节通畅,渔民后顾无忧,为汕尾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规模性“托底”。
除开幕式,汕尾还为游客市民准备了“开渔七天乐”,每日带来汕尾民间民俗文化表演,红海湾的大型风筝表演、沙滩音乐、海鲜烧烤等娱乐活动,以及众多酒店咖啡厅等酬宾优惠,大力推进渔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滨海旅游、海洋旅游高水平发展。近年来快速释放的海洋旅游、滨海旅游需求,其间产生的大量餐饮零售需求,也有效承接了汕尾市的渔业产能。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二、三产业的支撑。而这一支撑的根本,一方面需要地区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来为广大客户提供便利的采购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平安的社会环境,让游客能放心旅游,无忧消费。在开渔节当天,汕尾城区码头数百艘悬挂“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你我共参与”蓝色旗帜的渔船蓄势待发。汕尾市近年来在政务服务、港口治理、禁毒宣传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性的努力,填好了经济和平安“两张报表”。
汕尾开渔节暨海鲜美食文化旅游节的启幕,代表着今年汕尾市的渔业产业将迎来一波全新红利。也希望在未来,捕捞养殖从业人员、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服务行业能拧成更紧密的产业链条,共同助推汕尾市渔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为擦亮渔业品牌携手贡献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彭骏 南小渭
【图片】贺威鑫 彭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