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罗县产业版图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欣旺达,正在把产业力量投向新型储能这片新蓝海。
继2021年欣旺达正豪储能产业园投产后,近日,欣旺达“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示范项目储能工程也正式动工,成为惠州市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五大示范项目之一。
深圳市欣旺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章溢表示,欣旺达将在惠州持续加大对动力电池、储能和源网荷储的研发和生产,努力成为行业一流的储能产品提供商。
百亿企业入局储能领域
在博罗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领域,欣旺达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自2012年落户博罗以来,欣旺达乘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东风,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欣旺达在惠州投资建设的大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欣旺达惠州新能源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欣旺达惠州基地”)规划用地约1000亩,一期项目于2017年10月正式投用。
欣旺达落户博罗县园洲镇的10多年,也正是新能源市场高歌猛进的10多年。这些年里,欣旺达惠州基地以锂电池为主营业务,围绕锂电池展开相关多元化业务拓展。目前,欣旺达惠州基地已建成动力电芯、动力电池Pack、储能Pack、储能系统集成、3C消费类锂电池、SMT、智能硬件等智能制造车间,并成立了电芯研究院。
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锂电产业供需两旺,欣旺达惠州基地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博罗首个百亿级产值的企业。产自这一园区的消费类锂电池、动力电池销往全球各地,成为博罗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的有力抓手。此后的两年,欣旺达惠州基地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向好,总产值连续三年超过100亿元。
“欣旺达和惠州很有缘。2014年到2016年我们在惠州做基建,园区开始建起一排排的厂房,现在已经超过100万平方米。从2017年开始,是一个逐步上量的阶段,近3年我们每年产值都超过100亿。”李章溢表示,希望在市、县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把企业经营得越来越稳健。
事实上,成为百亿企业后,欣旺达惠州基地一边扩大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规模,一边把目光投向了储能产业。在过去几年里,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同比增长110%以上。
不过,新型储能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核心材料、关键部件、系统集成、调度运用、安全防护等方面还有大量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存在经济性、安全性与政策变量等多重因素掣肘,要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欣旺达同样迈出了探索的步伐。李章溢介绍,早在2013年,欣旺达就成立了储能事业部,开始布局储能领域,承接国家、省、市科技示范项目,探索储能的各类应用场景,并在最近三年开始储能产品的量产。
可提供上百种储能解决方案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储能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欣旺达坚持与新能源产业同频共振,在客户对低碳需求爆发等因素影响下,我们发现了储能这片新蓝海。”在李章溢看来,惠州发展储能产业有着天然优势,第一是土地资源丰富,第二是惠州与深圳总部距离近,第三个是惠州市对新型储能产业的支持和关注,市级部门都在积极筹划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服务。
2021年,欣旺达新投建的欣旺达正豪储能产业园投产,以锂电池储能集成及应用技术为核心,专注于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网络能源及智慧能源等领域锂电池储能产品及解决方案,至今累计出货量超8GWh。
正豪储能产业园展示区内,陈列着适用多种应用场景的储能产品,既有家庭储能、便携储能、工商业储能产品,也介绍了网络能源和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多种解决方案。“我们能够提供20多种应用场景、上百种储能解决方案,是国内提供解决方案最多的企业之一。”李章溢介绍,正豪园区总产能超10GWh,达产后年产值将达10亿元。
距离正豪储能产业园大约9公里,欣旺达惠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内,屋顶光伏,光伏停车棚、储能电站、蓄冷罐等有序分布在园区各处。这是最新布局的欣旺达“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示范项目,通过在源侧建设光伏等清洁能源,网侧建设枢纽能源站,荷侧实施低碳化改造,并配置储能用于灵活性调节,然后通过云端数字化协同,最终实现园区绿色用能占比超过60%,打造近零碳园区。其中,储能工程是“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帮助园区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比例,降低园区用电成本,同时还将有效提升园区供电可靠性。
李章溢表示,这是欣旺达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积极面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具体实践。项目立项以来,得到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主动关心了解企业诉求,及时精准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与企业一同推动项目快步建设。
【采写】南方+记者 廖钰娴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