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陈旧的教学格式,原创自编教材,将葫芦丝引入课堂,学生们在宽松、自由、大胆创新的课堂中接受美的熏陶。这门特色教学模式的校本课程,是阳江市阳东区南华实验学校关于“中小学艺术课程建设与推进”的创新实践成果。
8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2023年中小学校美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获奖名单,阳江市阳东区南华实验学校的《葫芦丝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中小学艺术课程建设与推进模式》获得二等奖。
据了解,南华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遵循着“以人为本,幸福担当”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六个一”为综合素养目标,全校普及学习葫芦丝是其中一个培养目标。从2021年2月起,该校开始实行葫芦丝进课堂,三年来,对于葫芦丝课程的建设与推进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
创设软硬件设施 推进葫芦丝进课堂
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这是特色学校发展的一般规律。阳江市阳东区南华实验学校正是遵循着这条脉络,拾级而上。
在发展中该校认识到课程才是特色的核心和载体,特色课程的建设促进了特色发展的提升。为了实现美育课程全面化、特色化以及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2021年初,学校决定进行葫芦丝进课堂。经多方考察,学校为葫芦丝进课程项目的开设购置了教学乐器葫芦丝,各班级葫芦丝乐器架、葫芦丝教学用书等,并设立了专门的葫芦丝音乐教室、器乐排练室、民乐团排练室以及室内舞台等。
“一个新颖的创意,一个成功的队形,都会让学生站在舞台上自信表现。”阳江市阳东区南华实验学校何晓莹老师坦言,“让每个学生都能大胆站在人群中展示自我,无论是讲坛,还是小广场,都是他们的舞台。”
二年级学生在葫芦丝音乐教室上课。
在师资力量方面,该校专门聘请校外著名葫芦丝老师对美育教师团队进行长期培训,提高学校美育教师团队的师资水平,为葫芦丝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分层次分学段教学 促进课程落地实施
“葫芦丝是一种需要手指灵活运用的民族吹奏乐器,需要较长时间才会有成效,而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给葫芦丝教学带来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该课程推进者之一赵崇强老师表示,为此,学校按照一至九年级划分,将学生分为音乐基本素养、葫芦丝基础吹奏、葫芦丝演奏技巧、葫芦丝综合演奏四个不同学习阶段。
各学段美育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段教学目标撰写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逐步达到自编教材,通过分学段教学,让葫芦丝教学达到时效性、延续性、前瞻性的目的。
教学结束后,教师会及时提交教学自编教材以及教学总结、教学视频等材料,总结各学段的教学经验与方案,在学段教学中不断探索。
为了让学生适应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该校在2022年组建了民乐团以及葫芦丝队,目的是在班级中优选出在葫芦丝乐器学习中较为突出的学生,让他们能得到更高水平的葫芦丝演奏学习机会以及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展现自我。
2023年4月11日,该校参加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现场会展演。
在民乐团中,该校民乐团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改编民乐合奏曲目。过去一年里,民乐团已完成了《国家》《森林狂想曲》《金蛇狂舞》《青花瓷》等曲目的表演,并在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现场会、阳东区创文晚会以及学校第四届校园文化节中亮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丝韵绕南华 特色课程结出美育硕果
据了解,该校作为2022年度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中美育帮扶的学校对象之一,得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美育指导,以及面向学生开展葫芦丝线上课堂。学生的葫芦丝演奏逐渐得到提高,营造出丝韵绕南华的美育学习氛围。
顺德职业学院刘辉华老师的葫芦丝专场师资培训。
“南华民乐团是阳江市首个校园民乐团,也是我校大型艺术类特色社团之一。”何晓莹告诉笔者,南华民乐团由学校热爱民乐,有民乐特长的学生组成,现在小学、初中民乐团成员共有50人,其中葫芦丝吹奏组有学生12人,民乐团是一支演奏水平高,综合表演能力强的新生力量队伍,也是让学生更为深入接受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熏陶的学习乐园。
南华民乐团《青花瓷》排练前合影。
自2021年起,南华实验学校每年的校园文化节中,都会有一场以葫芦丝为主角的美育音乐会或者葫芦丝成果展示。在展示中,以班级为单位,各学段推荐优秀班级参加音乐会,将葫芦丝悠扬动听的丝竹乐传遍校园各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舞台自信,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增添了更大的动力。
2023年第四届校园文化节启动仪式上,南华葫芦丝队领奏《国家》。
今年5月,在学校第四届校园文化节启动仪式上,2000多名学生用葫芦丝吹奏《国家》,场面十分壮观。
在阳江教育行业中,千人演奏葫芦丝是首创之举。每个人的手中握紧葫芦丝,在优美的伴奏声中,他们用葫芦丝吹奏出对国家的爱。葫芦丝进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撰文】巫雅柠 杨世华 通讯员 何晓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