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东有为!年轻新区跑出化纤“小巨人”| 制造业当家 县域新势能⑨
聚丙烯纤维,很多人都很陌生。其实,小到日用的箱包、织带、门窗密封条,大到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环保水利等工程基础建设中的过滤布、土工布,都可以发现它的身影。
聚丙烯纤维又称丙纶,是常见化学纤维中最轻的纤维,具有耐酸碱、质量轻、强度高、不吸水、耐磨、无毒可降解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民用领域。
位于揭阳市揭东区的蒙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泰”),是一家从事丙纶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丙纶产量、市场占有率连续6年位列全国第一,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籍籍无名的小公司到国家“小巨人”,蒙泰背后有何成长密码?坐拥化纤龙头,年轻的揭东区如何乘势而上,构建产业链条互补联动的全域产业功能区?日前,笔者走进蒙泰、走访揭东,解密城企之间同发展、共成长的故事。
专注做好“一根丝”
一根“丝”可以做什么?在蒙泰,答案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回答。
往“高强度”的方向做,便是高强低收缩丙纶工业丝。这类丝同时符合高强度和低收缩两大性能,单凭人力不能拉断,主要用于工业过滤布、土工布、缆绳吊带、名牌箱包;
往“细”的方向做,便是细旦和超细旦丙纶丝。一束成丝里面单丝多达72-96根,每根小丝还都是空心的,可用于食品、药品的过滤和服装等领域。
“利用丙纶质轻、抗酸耐碱的特点,我们成功研发出将超细旦丙纶丝用于锂电池隔膜的技术。”蒙泰董事长郭清海介绍。
很难想象,眼前这张薄如蝉翼、轻飘飘似乎不带一点重量的半透明膜纸,却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核心部件之一。
“在锂电池内部,带电的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流动穿梭,因此而形成电流。隔膜位于电正负极之间,既要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又要确保离子可以顺畅通行。”郭清海打了个比方,如果把电池电解液比作河流,锂离子比作河上行驶的小船,那么电池隔膜就是河坝,一个个隔膜孔就像河坝上的闸门。一次正常的充放电循环,就是锂离子自由穿梭“闸门”、到达正负极的过程。
“隔膜的性能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安全、循环寿命和功率等。”郭清海总结,“因此,隔膜的安全性、渗透性、孔隙度和厚度都有严苛的要求。”
公开数据显示,由于现有国产隔膜仍存在较大技术软肋,目前我国隔膜市场大部分仍被国外品牌所占据,高端产品更是只能依赖进口。
而将超细纤维用于电池隔膜,蒙泰实现了关键技术首创——采用纳米级丙纶喷丝堆积成膜,这样做出来的隔膜厚度仅有头发丝的1/500,强度高,孔隙多且均匀,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
目前,蒙泰已经掌握并持有数种隔膜专利技术,正在积极试产,一旦量产将为推进锂电隔膜国产替代进程注入全新动力。
不止隔膜专利,这些年,蒙泰科技研发项目转化为新技术、工艺、产品超过40项,牵头起草3项行业标准,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7项,国际PCT发明专利4项,成为揭阳市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新区育出“小巨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的丙纶行业刚刚起步。郭清海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化学纤维专业毕业,入职中山市的化工企业,一直从事研发生产工作。
1992年,揭阳建市,揭东置县。1993年,郭清海决心回乡创业。凭借自己对丙纶行业的深刻理解,他说服外商,赢得第一笔投资;带着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资源,他迅速组建技术团队,就这样回到揭东,成立了蒙泰的前身“粤海化纤”。
彼时,国内甚至连生产丙纶的专用设备都没有。一切只能靠自己。设备自己设计、色母自己开发,甚至连油剂都是自己调配。郭清海带着技术团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终于让粤海化纤的丙纶生产线转了起来。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2012年,揭东撤县改区。次年,粤海化纤更名为蒙泰。2015年,蒙泰通过对传统生产设备全面升级改造,将丙纶生产工艺从“两步法”并为“一步法”,率先完成了技术迭代,大幅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产能,从此奠定了蒙泰在丙纶行业的领先地位。如今,蒙泰丙纶年产量已经超过3万吨,近三年产值超12亿元。
2020年,蒙泰作为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之一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我国丙纶长丝“第一股”。2021年,蒙泰上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考验的是企业家的定力和决心,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蒙泰行政总监江建平如此评价。
据统计,蒙泰享受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创新发展、上市融资奖补等多项政策扶持资金累计达3452万元。
更重要的扶持还在于人才。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揭东区先后为蒙泰牵线搭桥,引进了3名专家。其中两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外脑”,每年至少有66天在蒙泰指导研发,另一位研发纤维民用技术的专家邓佶,则专职常驻蒙泰。
近年来,通过对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和跟踪分析,揭东区推动一批优质企业上规入库。全区现有规上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拥有蒙泰、巨轮2家本土上市公司。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孕育出优秀的本土企业,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企业。在揭东经开区,百事可乐、四川通威、青岛啤酒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先后落户。如今,该园区已形成了金属制品、食品饮料、塑料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揭阳市唯一集聚产业企业超过100家的工业园区。
“揭东以制造业起家,也必将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未来。”揭东区委副书记、区长修文表示,在新发展阶段,揭东将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项目为王、挂图作战、制度支撑”工作方法,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卡位入链添动能
“蒙泰是丙纶行业的细分龙头,在揭东乃至揭阳制造业版图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着揭东全域经济功能区规划图,揭东工信局局长江宏锋向记者介绍。
蒙泰所处的经开区位于揭东区东部,与中德金属生态城、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一起,成为揭东制造业三大阵地。其中,经开区和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突出传统制造业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德金属生态城则重在发展科创型新兴产业。“三园”联动,一体发展,已形成日用塑料、装备制造、化工纤维、食品工业、金属制品等主导产业。
往南看,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园剑指万亿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吉林石化(揭阳)60万吨/年ABS项目去年相继投产,揭阳绿色石化和海上风电两大万亿级产值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园。大南海供图
江宏锋解释,作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蒙泰位于化工产业链的中游,上游承接石化产业,下游则覆盖纺织、建材、汽车等多种制造业。而生产丙纶长丝的原材料是聚丙烯,主要来自石油炼化厂。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吉林石化ABS项目的投产,将为蒙泰提供性价比高的聚丙烯原料,实现本地化配套。
站在新一轮发展的风口,蒙泰也在加速融入揭东及揭阳的产业布局。
在揭东区,蒙泰上市首次募集到的7.3亿元将全部用于投资该区,近三年已投资近5亿元,主要用于主营业务扩产及研发中心项目。目前,蒙泰已在经开区建设新厂区,占地80亩。新厂区已经装机,今年就能陆续投产。
蒙泰实验室。蒙泰供图
在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蒙泰于去年推出纳塔碳纤维项目,计划总投资47.94亿元,年产1万吨碳纤维及6万吨差别化腈纶。
“碳纤维相当于升级版的丙纶,它的质量更轻、强度更高,能起到很好的减重作用。在新能源产业中,风电叶片、光伏载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都离不开碳纤维。”蒙泰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朱少芬表示,纳塔碳纤维项目投产后,将一举填补华南地区碳纤维生产的空白,对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数读
●2022年,揭东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37.3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36.39亿元
●2023年上半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2.4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1.92亿元
●57家新“小升规”企业产值11.1亿元,增长125.1%
●投入工业技改3.4亿元、增长31.3%,42家企业(其中揭阳产业转移园10家)进入“揭阳工业企业100强”,成为全市骨干工业企业标杆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47.68亿元,增长2.0%
●项目投资完成40.75亿元,增长16.6%;工业投资13.31亿元,增长10.2%
●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总策划】黄灿 谭仕龙 金强
【总统筹】孙朝阳 曹斯 罗彦军 陈戈 王海军
【统筹】毕式明 郑幼智 汤凯锋 丁建庭 赵文君 陈丹佳 唐楚生
【采写】南方+记者 陈丹佳 林捷勇 通讯员 谢锦彬
【图片/视频】程羽(除署名外)
【海报】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