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和转型关键期,战略规划都为广州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凝聚共识、统筹动员、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当前,广州正在编制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旨在从更长远的时间坐标、更广阔的空间视野、更人本的价值认知出发,回答时代之问、广州之问。目前,新版战略规划编制已进入最后的第三阶段,已形成战略规划主报告和相关专题报告初步成果。
新版战略规划提出,在延续2000年版战略规划“8字方针”(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基础上,优化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16字”方针,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空间结构,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南沙 “未来发展核”能级提升,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促进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
根据规划,广州东部中心规划范围768平方公里,由黄埔区与增城区合作共建。广州东部中心致力于建设“现代活力核”,提升东部中心发展能级,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协同莞穗、联动广深、面向华东打造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广州”。
广州东部中心黄埔区范围约280平方公里,覆盖了该区“三城”(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内产业功能最集中最强大的区域。当前,黄埔区紧密围绕新版战略规划,紧扣“制造业当家”,聚焦核心发展要素,正在加速推进“三城一岛”空间联动发展,全面实施西区振兴计划,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推动实现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公建配套共建共享,不断强化广州东部中心与“三城”等重大平台的融合发展。
“三城一岛”联动发展
揭开西区振兴新蓝图
近期,《黄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公示。《规划》对黄埔区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合理保护与利用全区国土空间资源,为实施加速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三城一岛”联动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从“三城一岛”美丽蓝图到共筑科技创新网络,从保障产业空间到汇聚人才力量,从绿美魅力风貌到传承历史文脉,黄埔区坚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保护耕地和生态,“一张蓝图干到底”。《规划》重点围绕老城市新活力、高质量发展领头示范、黄金内湾区域协作等全新命题与要求,从响应国家、湾区战略到广州责任担当等方面,明确了黄埔在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制造业立市、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核心使命。
为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打造西基智造创新岛、新增水上航线20分钟直达珠江新城……近日,《广州开发区西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西区振兴规划》),揭开了西区振兴发展的新蓝图。
广州开发区西区背靠龙头山,南朝珠江东江入海口,位于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和活力创新走廊交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片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累计吸引了9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2022年,该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939亿元,占黄埔区工业总产值11%。
2024年将迎来西区建设40周年,西区也将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步入新的历史征程。当前,黄埔区着力谋划推进西区振兴,打造该区倍增计划的重要支撑、“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示范。《西区振兴规划》结合西区现实条件,提出围绕产业、交通、品质三个主要方面的振兴策略,并充分考虑可实施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近期行动计划。
此轮西区规划呈现诸多亮点。未来,西区将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交通路网完善、品质环境提升充分融入湾区创新网络,构造“一廊一带”的整体格局,展现世界一流滨水环境。
两区产业交通联动
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广州东部中心覆盖了黄埔区产业功能最集中、最强大的区域。当前,为加快实现东部中心发展能级跃升,黄埔区将紧扣“制造业当家”,聚焦“万亿制造”计划,积极谋划两区产业联动集群发展,携手增城区打造百公里“黄金内湾”湾顶产业高地。2023年工业投资计划超650亿元,包括三项实施计划——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黄埔区产业基础优势和增城空间资源优势,推动两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构筑上下游产业链条,近期重点推进华星光电T9、粤芯三期、小鹏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提速、产能爬坡。
推进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近期重点推进现代氢能、广石化绿色技改、益海、安利、蓝月亮等项目建设。
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级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赋能,为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纳米科技等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空间载体。联动增城公铁联运枢纽,利用中欧班列的国际物流资源,进一步推动知识产业内循环联动,全力推进知识城建设国家知识中心。
同时,黄埔区抓紧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管全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大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两区互联互通——
加快推进黄埔高铁站及周边片区规划建设,协同新塘站提升东部中心整体能级和服务水平,加速广州东部深度融入湾区发展。
强化区域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推进21项重点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总里程约140公里、总投资额约560亿元;强化轨道交通支撑,增加17号线支线,优化40号线走向,推动建设地铁20号线等4条线路。
今年重点推进临江大道“东西大动脉”,开放大道、东部快速“南北大动脉”建设,加快推进西区-化龙隧道、西区-麻涌隧道等跨江通道缝合,打通广州向东、向南交通衔接堵点断点。
此外,黄埔区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更新,不断促进发展空间拓展、城市面貌提升、公共服务升级。近期将加快推动东部中心片区内的52个旧村改造,推进省人民医院黄埔院区等优质公服项目建设工作,推进南海神庙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带建设,建设辐射大湾区和“海丝”沿线国家的海丝文化基地和交往中心,提升东部中心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城市发展,土地先行。黄埔区提前谋划项目用地空间,积极当好要素保障的“先行军”。据悉,目前广州东部中心范围内,该区已推进土地整备面积3.34平方公里,已开展收储土地面积约20.86平方公里,为夯实广州东部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要素支撑。
未来,黄埔区将在广州东部中心规划建设中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度增长同步实现,努力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走前列当尖兵,携手增城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广州新版规划要点
战略规划“16字方针”
在延续2000年版战略规划“8字方针”(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基础上,优化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16字方针”,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空间结构。
战略性提出“狮子洋增长极”,为沿“狮子洋-伶仃洋”南拓发展提供坚实的“中继”支撑。
拥“珠江-东江”拓展高质量发展带,进一步东进,以东部中心建设“现代活力核”,推动城市功能提升。
以“老城提质”推动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逐步疏解,实现空间更新功能焕新。
以“极点示范”发挥比较优势,带动全域繁荣,从而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升、南沙“未来发展核”能级提升,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促进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
“三轴三核”“三个广州”
老中轴:以商贸为特色,是广州市最古老、最繁华、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具岭南特色的区域。
新中轴:以金融为特色,汇聚珠江新城、广州塔、海心桥、海心沙等主要地标,是广州现代化发展重要的城市名片。
活力创新轴:以科创为特色,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抵南沙科学城,中间串联起广州科学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关键节点,覆盖了黄埔、天河、海珠、番禺、南沙等区。
战略统筹“三个广州”联动发展——
中心城区:建设“历史文化核”,加快高端功能集聚和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构建世界级中央活力区,打造充分彰显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老广州”;
东部中心:建设“现代活力核”,提升东部中心发展能级,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协同莞穗、联动广深、面向华东打造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广州”;
南沙新区:建设“未来发展核”,加快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成为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打造锐意创新、先行先试的“未来广州”。
■专家解读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
继承与创新
新一轮战略规划的基本方向是沿珠江走向海洋、融入大湾区。三大轴线更是把广州导向东南方向,这是广州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方向的延续,也是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更大龙头作用的使命和担当。
首先,从“两洋南拓”来看,“狮子洋-伶仃洋”出海口轴线,显示了广州南拓要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作用。其中,南沙通过深中通道支线更多地深入到伶仃洋;番禺通过狮子洋通道打造莲花湾区,使广州都会区与大湾区的主体“黄金湾区”更为融合。规划和建设中的“一号公路”(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将大大提升广州主城区对大湾区的辐射力。
其次,从“两江东进”来看,“珠江-东江”拓展高质量发展带,连接起广州制造业的两大主战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而且通过东部中心将东进延伸到增城,进而发挥辐射珠江口东岸的作用。
再次,从“老城提质”来看,更多是“中调”的升级版。一方面继续抽疏老城区人口;另一方面,通过“旧改”全面改善老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居住环境。同时,让老城区为市民“留住乡愁”并焕发新活力。
又次,从“极点示范”来看,这可能是完全跳出原“八字方针”的战略棋子布局,力图带动全域繁荣。关键是把“极点”当作“棋眼”,也就是“一带一轴、三核四极”中的“极点”。目前来看,“极点”是“十六字方针”中最有想象空间的地方。
总揽新“十六字方针”,基本上是在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和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坐标体系上做文章。
传统的自然地理因素“云山珠水”坐标系,依然对超大城市有影响的是珠江内外航道,未来在外航道上可做的文章更多一些。传统的、新建的、规划的三个南北轴线与珠江相交,梳理出广州城市空间基本轮廓。三个轴线都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地铁、高速公路和快速干线应该更多地把这些轴线串联起来,发挥未来城市空间指引作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