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在肇庆四会市,有这么一群医生,他们认真、专注、敬业。为了守护百姓健康他们日夜兼程,高负荷运转;在挽救生命的赛道上,他们仁心妙手、精益求精;在探寻卓越医学和优质服务的路上,他们不遗余力、下沉基层、输送技术。
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南方+带您走近四会医者,聆听他们“白衣执甲”的动人故事。
“白衣执甲”!让我们为四会医者点赞(可多选) 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 罗盛 四会市中医院 彭海英 东城街道新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雷国维 城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卢秋萍 提交
罗盛
帮助病人解决病痛是我最大的欣喜
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四会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罗盛。
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四会市人民医院)骨科,是四会及周边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专科之一。该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3人,依托省二医高水平医院的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和医疗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目前开展的业务包括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等。多项技术如UBE脊柱微创技术、糖尿病足横向骨搬运技术、颈椎前后路手术、人工全髋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填补了四会乃至肇庆地区的空白。
副主任医师罗盛是该院关节骨科负责人,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6年。他在长期的骨科临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工作期间,他一直心系百姓健康,把“治病救人”视为己任,恪守“救死扶伤”的学医初衷。始终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他不断钻研骨科领域新技术、新进展,秉持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有进修机会他就积极争取,曾在省二医关节骨科进修半年、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进修一年。
“我是外地人,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四会工作。身处临床一线,工作中接触到很大一部分病人都是由于对骨科疾病不太了解,造成病情加重。所以我来到四会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我们科室的医护团队带到社区、乡镇去开展义诊活动。”罗盛说道。
来到四会还不到一年时间,在省二医帮扶队的指导下,罗盛组织骨科团队开展了多次“‘骨’舞人生、‘医’路同行”关爱骨健康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与“三甲医疗在身边,省级专家走基层”义诊活动,为四会群众提供全面、优质、便捷的健康诊疗服务,把贴心的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拉近了医患距离,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罗盛表示,“能够帮助病人解决病痛就是我最大的欣喜,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
彭海英
每天和“死神”展开较量
四会市中医院医师彭海英为患者做“纤支镜吸痰”治疗。
“80后”的彭海英,2008年进入四会市中医院工作,如今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医师,从事医疗工作14年的她早已把自己和这份职业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
“进入ICU的患者都是生命垂危的,包括器官衰竭患者、严重感染患者、严重并发症患者等,无一不是在生命线上挣扎。可以说,进ICU,是患者的最后一道保障。”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员,彭海英几乎每天都在和“死神”展开较量,在时间、人员、设备上,给予患者最细致的保护。
她总是把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查房、开医嘱、检查、换药、和家属沟通交流……“在这里,每位患者都可能随时突然发生病情变化,需要随时观察、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要花更多的精力在患者身上。”
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守护着百姓的生命健康,彭海英十四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盛赞,塑造了一位深受患者喜爱的好医生形象。
雷国维
自学手语,让听障患者不再“看病难言”
四会市东城街道新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主治医师雷国维用手语和听障患者交流。
雷国维,四会市东城街道新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主治医师,1991年9月踏上医路,春去秋来,不觉间已翻过了32个春秋。从业以来,他积极参与急危重病人救治,对业务精益求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承担青年见习医生医疗业务的带教工作。
不忘初心,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是雷国维的行医宗旨。
麦先生是一名听障患者,这十几年来,每当身体有不舒服,都会到该中心找雷国维求诊。问诊过程的医患沟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听障患者。起初雷国维也很难清晰掌握麦先生的病情,基本需要借助书写或第三方交流,并且为他详细做检查才知道他哪里不舒服,不仅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出现沟通错误。这让雷国维萌生了学手语的想法。他平时抽出休息时间,利用短视频教学课程自学手语,结合医院科室、病区工作特点,总结出了基本、常用的交流手势,仔细模仿,不断练习,掌握了基础的手语交流。
这天,麦先生因为腹痛前来就诊,在门诊,看到麦先生正在打手语描述病情,雷国维医生马上用手语回复。两人双手比划,熟练地进行手语交流。“刚开始学手语很容易就会忘记,后来我就经常在家里练。现在我们双方沟通起来算是比较顺畅了,他对我也比较信任。”雷国维说,能为患者解忧,守护他们的健康,是做医生的职责。
卢秋萍
推崇中医治未病,主动上门的“家庭医生”
四会市城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卢秋萍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患者治疗。
卢秋萍,四会市城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扎根基层多年的她一直推崇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诊疗过程中,她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前不久她接诊了一名多年来饱受失眠困扰的患者,该患者已尝试多种西医疗法均无明显好转,且依赖服用安眠药入睡。后来患者经介绍找到卢秋萍接受中药调理,经过辨证用药加针灸后,大概两周左右,该患者入睡困难就得到了很大改善,后来坚持调理了一个月左右,现在已经不用服用安眠药,失眠已痊愈。患者说,“刚见卢医生的时候,觉得她比较年轻,说实话也不太信任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很快就药到病除,真是妙手回春。”
这样的好医术、好口碑源于卢秋萍潜心钻研中西医结合疗法加上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卢秋萍总会从病人角度出发,理解病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将治病和调理相结合,根据病人体质不同选用适宜的养生方法,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讲解与指导起居作息、饮食五味、运动锻炼等,增强抗病能力。“看到患者在我的治疗下逐渐康复、痊愈,心情就会特别好,成就感满满的,这是对我医术的一种肯定。”卢秋萍说。
卢秋萍驾驶着摩托车,上门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患者提供诊疗和保健服务。
“最近血压控制得不错!给您开个方子,每周服用1—2次,有助稳定血压。”除了日常坐诊,卢秋萍还经常主动上门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患者开展诊疗和保健服务。这天,她和护士一同来到城中街道高布村,为居家患者陈婆婆进行血压测量、用药指导及生活方式干预等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务。得知医生上门给老人家看病,陈婆婆的家属更是感激不已,“只有医生说的,老人家才听得进去。”
在四会,还有许许多多的医生坚守在疾病防治的基层一线。
困难面前,他们毫不畏惧;生死关头,他们运筹帷幄;康复路上,他们温情守护。他们是“最懂我们健康”的人,向天下医者致敬!
南方+记者 施亮
通讯员 梁杰 叶永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