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防管融合”的新形势下,广州增城实施“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大提升。同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辖区内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便捷、更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连串荣誉和成绩印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增城样板”:2021年度中国乡镇卫生院100强榜单发布,增城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榜。其中,新塘医院、石滩镇中心卫生院在全国超5万家乡镇卫生院中脱颖而出,分别位列第五位、第七位,上榜数量位居广州全市第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效明显,排名从2016年起稳居广州市前列,2017年度代表广东省参加国家基本公卫服务国家级现场评价,获得国家嘉奖。在广州市2022年综合医改考核中,医改分数名列第一、公卫分数名列第一、总分数名列第一,获市政府督查奖励。
“财力”“改革”双管齐下 激发基层医院活力
当前,增城共有16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近年来,增城投入超150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新建石滩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和公共卫生楼、住院大楼等,并为该院购置CT、腹腔镜、四维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增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对医疗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新塘医院配备基本设备及中医类设备超120多种。同时,按照“四个统一”的原则(统一名称、统一风格、统一布局、统一配置),为每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打造独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让中医科得到新的发展。
如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关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关键在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对此,增城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制度及绩效分配改革,进一步激发医疗创新活力。从2015年1月起,增城在全省率先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台“1+6”文件,从财政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绩效分配等全方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改革。省医改办将增城区基层医改总结提炼为“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并在全省推广。
其中,按照“放手不撒手”的原则,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强优势科室和特色业务,通过下放做事权、用人权、分配权,加强监管,引导院长自主用人、自主管理、自主分配“三个自主”,促进院长管理主动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病人在基层就医的比例“三个提高”。同时,增城还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院长聘任、院长管理目标奖、公共卫生经费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拨付“四挂钩”。
实施基层综合改革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诊疗环境和服务能力等多方面提升,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更便捷、更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例如在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护理让居家行动不便的市民群众可享受上门服务;在中新镇中心卫生院,“医养融合个性服务包”让签约对象得到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服务;在派潭镇中心卫生院远程会诊室,三甲医院专家隔屏“坐堂”,患者得以实时咨询;在石滩镇中心卫生院,眼耳鼻喉科、疼痛科、外科等重点发展的特色科室,就诊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体管理惠民生 “一元钱”看病为民减负
为破解农村“看病贵、环境差、乡医少、药品缺”等普遍性难题,增城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并推出“一元钱”看病措施,提出行政村户籍居民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看病,其一般诊疗费和药费经医保报销后,个人只需支付一元钱,剩下部分由财政兜底。
“一元钱”看病的实施关键在于村卫生站。对此,增城还从村卫生站改造、壮大乡村医生队伍、保障用药等方面发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中,增城根据行政村常住人口数,明确村卫生站乡村医生配备数量,并按照“区招、镇管、村用”的要求,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医生。
截至2023年6月底,增城共配备乡村医生28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68人(59.57%),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97人(69.86%),平均年龄为41.70岁。乡村医生的年龄、学历、职称等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截至今年上半年,增城268所村卫生站均实施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一元钱”看病,覆盖率100%,一元钱看病累计惠及78.24多万人次,为村民减负医药费1720多万元。
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在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及慢病健康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患有高血压的陈叔签约家庭医生免费服务包后,不仅能享受免费体检项目,还能一次多领取降血压的药物,减少往返医院的次数。如果有需要,还能联系所签约的家庭医生进行一对一的医疗咨询、用药指导。
陈叔享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非个例。自2014年开始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增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为辖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居民即可享受包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优先预约、优先转诊、出诊、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长期处方、中医药“治未病”等在内的十大服务项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增城推动落实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融为一体的一个缩影。在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过程中,增城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区、镇、村(居)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群众参与”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增城还开展“五好”镇街(党建引领好、体系建设好、制度创新好、公卫服务好以及群众反映好)创建工作,以石滩镇为试点先行先试,为全区全面铺开“五好”镇街创建摸索经验。
试点创建期间,石滩镇通过建立镇(部门)、医院(卫生站)、村(居)三位一体公卫联系机制,通过推出肠道健康筛查、“健康小屋”等惠民项目,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例如去年7月,石滩镇公共卫生委员会启动“肠道健康民生项目”,为石滩镇近万名居民提供免费检查,发现361例早期肠癌和癌前病变,挽救了20个肠癌患者生命,帮助341个家庭免于肠癌的痛苦,节省医疗经济负担6000多万元。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初显成效
中草药种植园、中药材橱窗、中药房、中医药文化凉亭……近段时间,细心的群众可发现各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迎来了大变化,中医元素遍布中医馆各个角落,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这便是增城全力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增城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打造体系完善、设施完备、人才合理、管理同质、守正创新的“增城中医药服务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增城区中医医院于2020年定级为三级中医(综合)医院,2023年1月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带教基地”。作为增城中医药工作的“龙头”单位,增城区中医医院牵头建立增城区中医专科医联体,与16家基层医疗机构、1家民营医疗机构、5家企业单位签订中医医联体框架协议,共建60多个专科联盟,20多个延伸病房,通过定期坐诊、教学查房、远程会诊、巡诊、联合义诊、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新技术新项目推广、业务指导、“西学中”培训班等多种方式等,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目前全区16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中医馆全覆盖,46个村卫生站完成中医阁建设。各中医馆均配备300种以上中药饮片以及10种以上的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能够规范开展针灸推拿、拔罐、按摩、艾灸等中医医疗技术服务共10类78项。
同时,增城还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提高民众中医认可度。例如结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用中医理论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人群为重点,利用体质辨识、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运动疗法等特色方法,深入开展中医药保健与健康指导服务。另外,在医养结合、社区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中融入中医药方法。利用家庭医生团队进社区的机会,以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为骨干,在社区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
今年以来,增城每月至少开展一场“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系列活动,一方面,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口就享受到省、市、区知名专家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满意度和认可度。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何秋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