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里,副主任医师潘凯斯步履匆匆,握着的手机响起一声声清脆的消息提示音。“我的手机铃声总是设得很响,避免漏掉一些病人的情况。”潘凯斯解释。
“我是典型的爱一行,做一行。”潘凯斯的父亲也是医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潘凯斯自小便觉得救死扶伤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情。填报高考志愿时,她全部都填上了医学院相关专业。
谈及选择妇产科的原因时,潘凯斯直言妇产科并不是首选,但在将近20年的工作后,她越来越喜欢这个科室。“妇产科是一个跟新生命说‘你好’的科室,用我们的双手捧出一个家庭的明天,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自2004年大学毕业至今,潘凯斯一直留在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工作。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病人需求的不断变化,潘凯斯对自己的要求变得更高,成为一名博学的医生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
“医生探索问题就像是挖花生一样,你解决了这一个,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只有通过学习,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将问题搞懂弄清。”一直以来,潘凯斯坚持学习,并通过参加网络培训和外出交流增长知识。“帮助病人解决问题是我继续学习、持续探索的动力。”她说。
除了是妇产科医生,潘凯斯觉得自己也像是一个心理医生。“不管是给她倒一杯茶,还是放下手中工作跟她多聊几句,一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其实对病人也是一个安抚。”在科室里,潘凯斯曾遇到一个流产了很多次的病人,潘凯斯坐在她的身旁,静静地听着她的讲述,默默递去擦泪的纸巾。
“听她讲,去共情”,是潘凯斯对自己的要求。类似的情景发生过很多次,曾经有一个孕妇被检查出腹中胎儿畸形需要进行引产,孕妇的丈夫向潘凯斯抱怨妻子一直在哭。“孩子已经28周了,对于一个妈妈而言,不管未来是否还会生育,这都是一个心理障碍,这时家人的支持至关重要。”潘凯斯在办公室里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向孕妇的丈夫解释,从病理病因到后续治疗方案,面面俱到,孕妇的丈夫也慢慢理解了妻子的行为。
“比起医生,我更希望她们把我当朋友。”潘凯斯为几位情况比较特殊的产妇都单独建了一个聊天群,群里有她,以及其它医生和护士。聊天群除了交流病情,还会关心孕妇的日常护理。曾经有一位患妊娠期糖尿病的病人,她的血糖很反复,常处于比较危险的情况,为了取得家人的支持,潘凯斯便将孕妇的丈夫拉进群,方便时刻沟通病情。
在谈到从医的得与失时,潘凯斯说到了对家庭的亏欠。2017年,她刚休完产假,遇到一个羊水栓塞的病人需要进行抢救,当时病人出现血液不凝的症状,情况非常危险,集全市、全院之力抢救后产妇生命体征才慢慢平稳。结束抢救后,潘凯斯打开手机,才发现手机里全是来自家里的未接来电。“家里人说,孩子当时直到睡着都在哭着找妈妈。我从医这么多年,离不开家里人的默默支持。”
从一个不会沟通的年轻医生,到现在的“常挂念病人”,潘凯斯深知自己手上捧出的不仅是一个新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明天。“最欣慰的事情是,在路上被人喊住,‘你看,这就是带你到这个世上的潘医生’。”
实习生 陈芷欣
南方+记者 刘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