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有趣的村名在哪里?

四会发布
+订阅

绥江两岸,四会城乡一体和谐发展。(徐治彪 摄)

四会,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由古邑绥江碧道画廊到善庆里古村落,千年历史渲染四会钟灵毓秀的底色;从贞仙祠到六祖寺,仙踪佛迹施以四会超尘脱俗的灵气。

如果说风景名胜与名刹古寺是四会光彩照人的“面子”,那毫无疑问,乡村文化的广袤包容、朴实灵动就是四会多彩文化的“里子”。

▍ “畅、安、舒、洁、绿、美”的农村公路,把四会美丽的乡村带进人们的视野。

农村公路建设是四会市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

一直以来,四会市结合乡情村情,打造一批精品线路,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喜讯不断,荣誉纷至沓来。

但我们现在要讲的并不是农村公路,而是这些农村公路沿线的“显眼包”们——村牌。

▍ 四会古邑绥江碧道画廊沿途的“显眼包”(图/张良衍)

驾车漫游四会农村,你可以感受到沿途小、美、灵动的乡村美景,在冲击着城市水泥森林单调乏味的审美。

而那些立在村口“自报家门”的村牌,就是村口的“显眼包”:它们材质、大小各异,有花岗岩的,有不锈钢的,有黄蜡石的,有水泥石砖的。

有了它们,路过的人就知道那里有条村,知道了村子叫什么名字。

村牌上除了村名,其包含的其他文字,形式各异,内容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四会乡村深厚的文化沉淀,以及四会人对乡村故土的尊敬热爱。

01

村名、村情、村精神

你要知道的村牌上都有

周游四会大沙镇,你一定会发现在每个村口竖立着美观大方、党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村牌。靓丽的村牌,吸引路人的眼球,让人仿若走进了旅游景点。

▍ 大沙镇中步村、下步村村牌下,小朋友快乐地嬉戏。(图/张良衍)

这些高度超3米的村牌,借鉴了四会古邑绥江碧道画廊的风格,采用广府文化传统建筑“镬耳墙”造型进行头部设计,并与“红美行动”相呼应,主体部分用“红美行动”同款红砖墙、黑瓦进行装饰。

2022年2月,大沙镇首次提出了以美学思维开展“红美行动”的设想:变废为宝,把村中囤积的废弃红砖建成“四小园”、小广场、小巷道等。

期间,大沙镇“村庄标识牌项目”和“红美行动”联动起来,在安平村、富溪村、陈冲村、仁马村等四个行政村连片建设特色村牌40座,因地制宜打造“景点式”乡村。

▍ 大沙镇“红美行动”村牌效果图。(供图/大沙镇)

各村历史典故、文化底蕴、乡村特色、五个振兴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巧妙地融入到村牌中,让初到村的游客也一下子掌握了村子的基本信息。黄色窗框装饰图腾与红色砖墙图案相映成趣,展现出强烈的党性色彩。

高颜值的村牌,成为大沙镇乡村文化精神内涵展示的精神堡垒。

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村口小景,已经成为四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输出的“第一道门面”。

▍ 大沙镇的新村牌与旧村牌坊等周围环境和谐相融。(图/张良衍)

02

保安、治安、对面岗?

村牌上面有注释

四会很多村子都有这样好看的村牌。

他们也许不会都像大沙镇这样,在自己的村牌上如此详尽地讲述村情,但也有各种形式,去让人们了解自己村子名称的内涵。

走进龙甫镇龙头大寨村,用大麻石条制作的村牌赫然立于村口。除了大大的村名,仔细看,村名下方还有一行对仗的小字——“龙门福地,头雁出众”。

▍ 龙甫镇龙头村村口,苍劲有力的“龙头”二字。(图/张良衍)

龙头大寨村,出了一位历史名人——明朝进士卢宅仁。他传承家风,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为激励人们包容开放、敢为人先、守正创新、踔厉奋发,龙甫镇赋予龙头大寨村“龙门福地,头雁出众”的卓越内涵。

龙甫镇是一个高度重视乡村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镇。

近年来,四会市龙甫镇启动全镇自然村地名文化建设项目。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110条村地名文化建设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有“龙头村”,自然又有“虎头村”。龙甫镇龙头大寨村为“龙门福地”,龙甫镇虎头岗村则有“虎踞鳌头,村融风采”的美好内涵。

以弘扬追求真善美、扬善抑恶等伦理道德作为出发点,就有了“德孝为先,岗榕长茂 ”的德岗村,“佛意善心,子荣村盛”的佛仔咀村;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息息相关,就有“禄承祖荫,村蕴淳风”的禄村,“仁和处世,厚道为人”的仁厚村。

◄左右滑动阅读►

▍ 龙甫镇村名内涵

翻开龙甫镇的村名集,即使是“曾家村”“保安村”“对面岗村”“冲洞村”“佛仔咀村”等等不太容易注解的村名,龙甫镇都有办法去赋予它们美好的、时髦的含义;对龙甫镇来说,村名不仅仅是一种有来历的符号,更是代表一种精神野望。

保安村可不是村子“盛产”保安,而是“保良尚贤,安居乐业”的保安;对面岗村的内涵也完全不像原本给它命名时的“敷衍”,而是“对面和风,岗村丽景”的对面岗;冲洞村可千万不能写成“冲动”,因为“冲洞”可是“冲天云霄、洞开富饶”。

一个地方的名字在文化赋能之下,就可以融入更多信息,包括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四会市龙甫镇在新的发展历程中,让地名文化更好融入龙甫经济社会发展和镇村人民的日常生活。

03

不得不提的爱情故事

四会版“梁山伯祝英台”

村牌镌刻着村名;让村牌有了意义的,龙甫镇告诉了我们——还得是村名。

除了“张村”“梁巷”“何屋”这些用村民姓氏为命名、一看就懂的村,四会也不乏“猪仔行村”“新农村”“水圳头村”“木兰村”这些诙谐直白、简单“粗暴”的有趣村名。

追溯四会城区村名的来历,可以翻开《四会文史》四会地名溯源部分;如果不是有先烈事迹、名人轶事,关于城区村名的介绍往往不长。

但其中,有一个村名的介绍相当“显眼包”——城中街道古琴塘村。

古琴塘村那段差点就可以媲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其情节之跌宕、其感情之凄婉,可谓四会村名中的一朵奇葩。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

▍ 古琴塘村,旧时的“丁村”。(图/张良衍)

古琴塘村初名“丁村”,后来改称“古琴塘”。

丁村有位姑娘,名叫丁玉琼,人称琼姑。琼姑貌美若仙,且才艺俱佳,她自幼随父习琴,琴技超群。每当琼姑弾起古琴,连正在绿树丛中婉转欢唱的雀鸟也停歇下来静听欣赏。

琼姑已有心上人谢猛,谢猛是邻村的猎户,威猛强壮,正直刚烈,靠打猎为生。琼姑与谢猛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早已深深相爱。

在丁村绥江对岸的柑榄村有个田主叫樊茂春,财雄势大, 堪称一霸。他虽有三妻四妾,并已届六旬,但他日思暮想,总想娶个姨太。一日,恶霸樊老爷带着爪牙渡河到丁村闲逛,发现了花容月貌的琼姑,顿起歹心。几天后他即带着媒人婆及一群打手,前来抢亲。面对樊荗春的逼婚霸道行径,琼姑自然坚贞不从,但无奈一个弱女子,敌不过这群虎狼,终于被强行抬上了花轿。

▍ 四会旅游名胜——位于柑榄村的宝林古寺。(图/邓小川)

话说白沙陆巷也有一个名为陆文龙的纨绔子弟,他亦早已觊觎琼姑,无奈无以借口。这天风闻樊老爷抢亲,认为正好以“护花”为名,把琼姑据为己有,于是纠集一班无业流氓前往“劫亲”。在九崩岗处,两班无赖相遇,即时展开抢亲大战,双方各有死伤。混乱之中,琼姑则趁机逃脱上山躲避。

正在打猎的谢猛闻讯,悲愤至极,急忙循路追截,至九崩岗与这两班打手们展开混战。激战中的谢猛虽武艺高强,但因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琼姑闻讯,复返九崩岗,面对恋人之死,万念俱灰,愤然橫刀,自刎身亡。

听闻此事,义愤的村民协助琼姑家人把这对殉情恋人埋葬于丁村的后山。后来村民不时还听到从后山隐约传来凄怨的古琴乐声,又因村前有一个形似古琴的水塘,村人遂把村名“丁村”改为“古琴塘”,沿用至今。

▍ 古琴塘的村名有着悲壮的传说。(图/张良衍)

04

老婆饼没有老婆

万头村也没有一万个头

就像老婆饼没有老婆,煲仔饭不会真的煲个仔。

现在问古琴塘村的村民,那个会隐约传来凄怨的古琴乐声的后山,以及那个形似古琴的水塘具体指哪里,没有人能说出肯定的答案。

作为四会的城区部分,经济、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城中街道也有很多村。城市文化显得比较强势,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城中街道的乡村文化会被悄然“吞噬”。

它们很难像贞山扶利村、罗源石寨村那样让特色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下来;更多的,会随着城市的扩张变成了老一辈的回忆。

比如在城中街道原金宝利、城中卫生院一带地区被人称作“三棵榕”。

据《四会文史》记载,在现时高狮李巷附近,仓丰围与公路交叉点西北侧的堤围上长有三棵古榕,那里才是古时“三棵榕”的原点。

▍ 城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真的有三棵榕树,但都不是“古榕”。(图/张良衍)

古时,高狮李巷、罗巷、谭巷及白沙,甚至是石狗、黄田的民众往来仓岗、四会镇时,大多以仓丰围堤面为路,三棵榕是必经之地,此处又有浓荫遮阳,是步行者、挑担者歇脚之地,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微形集市。

不过“三棵榕”古迹现已无存。

▍ 现在的“三棵榕”附近,依然有许多村民出来摆摊,形成一个新的微型集市。(图/张良衍)

从“三棵榕”往绥江方向直走,还会路过一个村叫“万头村”。并不是因为这条村跟“头”有什么关系;“头”是一个量词,1958年,清塘公社为发展养猪业,在沙洲寨兴建大型养猪场,称“万头猪场”。

1965年猪场拆除。至1993年四会撤县设市, 该村由清塘镇改属城中街道辖,村名亦由“万头猪场村”简化为“万头村”,沿用至今。

如今走在万头村里,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这条村曾经有个大大的养猪场;生活富裕的中青一代,已经在原先的养猪场上盖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楼房。

▍ 万头村,原先的养猪场上盖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图/张良衍)

05

四会如书

美丽的乡村 有读不完的故事

四会如同一本厚厚的书,村名,则潜藏着解读四会的“密码”。

透过浩如星海的村名,我们解读出熠熠生辉的四会历史文化,领略到开放、进取、包容的四会人精神,读懂了四会何以做到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挖掘它,读懂它,它就会告诉我们许多事情,不仅关于过去,还有未来。

镇村田地农机往来,乡村面貌整洁,村民欢声笑语,四会农户用勤劳的双手播种希望;产业热土上,钢筋水泥夯基垒土,厂房拔地而起,生产线机械轰鸣,四会城市正奏响发展乐章。

有美丽的乡村续写人民群众的历史,四会这座城市就有读不完的故事。

未来,繁茂兴盛的乡村文化还会继续滋养着四会,助力这座正大步向前飞速发展的新型城市,谱写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

1.人文四会,陈以良,2011-12

2.四会文史,严荣勋,2019-05-15

3.《涨知识!肇庆这些小地名竟大有来头……》, 严灯辉,2022-12-19

4.《大沙镇:以牌为媒,扮靓大沙新乡村》, 谢斯美、郑舒莉、陈毅莹,2023-05-28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  四会发布编辑部

通讯员丨陈  晋 刘美佳 毛学伟 叶烨晴

编辑丨张良衍

责编丨陈绍升

主编丨张   琳

执行总编丨吴健陶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四会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