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走进梅州市大埔县,一边是青山环绕着绿水,空气中瓜果飘香;另一边是发展步伐不停歇,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作为广东省首个被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今日的大埔把苏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果。
乘着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东风,大埔县紧扣自身实际,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树牢发展思维、产出思维,推动全县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发展。
大埔县城工业小区内,制造业发展如火如荼。余灏 摄
提高服务效率
公布877个“极简办”事项清单
“从申办到完成审批、放款、过户、办证,不到6天就完成,比以往缩短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效率特别高,大大方便了我们。”不久前,在大埔县政务服务中心,市民胡振元拿到新鲜出炉的“不动产权证书”,开心地点了个赞。这是梅州首笔“带押过户”房产交易的场景。
实现不动产交易从“一窗受理”到“一窗办理”,得益于大埔县政数局、大埔税务部门、大埔县自然资源局(不动产中心)、大埔县公有房屋和保障性住房服务中心等部门深化合作。
因涉及部门间的资料流转,以前市民到政务中心办理不动产交易流程较繁琐,往往无法一窗办理办结,纳税人需要在“多个政务窗口来回跑动”,耗时费力。
如今,当地将窗口整合到一起,实现房产交易事项一窗办理,当场受理、即时办结。市民办证时间缩短至3小时内,大大减少了交易时间。
记者在大埔县政务服务中心看到,大厅的各个入口和办事窗口均放置了相应的办事指南二维码。前来办事的群众只需扫描二维码,便能看到专区事项的所有信息,根据材料清单,市民们不仅可以在窗口上实现即来即办、一件事一次办,还可以直接在网上自助办理。
当地通过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及表单等电子化应用、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服务模式,力推政务服务“极简审批”甚至“零审批”,真正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快、更顺、更省心。
今年以来,大埔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聚焦做优行政审批事项“两个100%”工作,大埔县持续围绕“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推进“极简审批”,开启办事“快通道”。
据大埔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业务统筹与审批协调股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及惠企服务,当地在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不动产登记、高频民生服务等四个主要领域推进“极简审批”改革。不仅如此,大埔大力推行审批服务“极简办”,事权部门围绕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梳理公布县级首批877个“极简办”事项清单。
为了让“极简审批”落地落实,大埔县还通过智慧监管、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组建政务服务监督员队伍等方式,排查梳理“极简审批”推进的“难点痛点堵点”,共同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大埔高质量发展。
以企业之稳支撑经济之进。大埔持续推进千名干部挂千企,开展“3+5”服务专项行动,真心实意关心爱护企业成长,把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家人,让问题解决在一线、政策落实在一线。
以服务之效破解企业之难。大埔着眼全流程开展并联审批,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园区拿地即开工”,推动助企纾困政策网上申办,甚至“免申即享”,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重视培育新业态
不断打通资源要素流动通道
今年3月,大埔县百侯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挂牌成立。该项目按照市一级研学营地标准,新建标准七人制足球场、生态停车场、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餐厅、礼堂、多个主题学习馆以及户外综合实践基地。
百侯研学基地负责人黄祁忠介绍,依托大埔县红色苏区的地缘优势和百侯镇深厚的人文底蕴,营地划分为劳动实践教育区、爱国主义教育区、特色非遗实践区和客家传统特色民居教育认知区等实践区域,开设古建筑研学、非遗文化教育、红色研学和劳动实践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开业至今,营地吸引了一批批学生。”黄祁忠说。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大埔注重打通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实现生产要素城乡区域间畅通流动。
以文旅为发力点,当地重视培育新业态。目前,大埔形成了百侯名镇(4A级景区)、坪山梯田(3A级景区)、张弼士故居(3A级景区)等多个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3A级、4A级景区。依托闲置的祠堂、书院等资源,植入新型产业,激活传统村落再生,全方位展现中国传统村落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
大埔县成功入选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获中央补助资金4500万元。
事实上,乡镇是连接县城和乡村的节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百千万工程”在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美丽圩镇、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三个方面提出要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
8月,西河镇北塘村葡萄种植采摘基地,瓜果飘香,游人如织。基地里,一串串葡萄沉甸甸地挂在藤蔓上,鲜甜可口的西瓜卧躺在蔓叶间。游客提着小篮、手握剪刀,在大棚内穿梭,挑选看中的葡萄、西瓜进行采摘。
西河镇北塘村葡萄种植采摘基地内瓜果飘香。陈泽铭 摄
据基地负责人陈运生介绍,基地占地约32亩,主要种植葡萄和西瓜。今年葡萄是第二年挂果,亩产量约2000斤,销售价格约为15元/斤。目前,北塘村正以该基地为试点,以点带面引进更多企业前来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
位于西河镇的油茶种植基地,油茶树,织成绿色地毯。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用好北塘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北塘乡村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发展机遇,西河镇以农文旅为发力点,以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北塘村、漳北村为两翼,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创新“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的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力促“一产”接二连三深度融合。
聚焦产业兴旺
首批20名“产业村长”正式上岗
绕过蜿蜒的山路,记者一行人来到银江镇灵芝种植基地,一排排灵芝已经破土而出,在斑驳的树影下显得生机勃勃。
灵芝在民间被称为“仙草”“瑞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埔山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多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灵芝的生长。四五年前,大埔县绿仙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志伟在山上试种了灵芝,“当时看中了大埔优越的自然环境,且野外自然生长的灵芝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高。”
这几年,谢志伟不断改进灵芝种植技术,先在车间制作培养菌包,待灵芝菌包培养成熟后运往山林入土栽培。如今,他的灵芝种植基地共种植了400亩灵芝,每亩晒出干灵芝30斤左右,预计年产值几百万元。“我们的产品包括灵芝整朵、灵芝茶、灵芝片、灵芝孢子粉、灵芝粉等,收益很可观。”谢志伟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当下,大埔县正牢牢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涌现出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会经营”的带头人。
7月3日,大埔县“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举行了“产业村长”聘书发放仪式,标志着大埔县第一批20名“产业村长”正式上岗。“产业村长”将带领村民在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谢志伟便是首批“产业村长”之一。在推进林下灵芝种植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他还带动30多名村民参与灵芝种植,为农户们传播种植技术。望着基地长势喜人的灵芝,谢志伟忍不住感慨:“这都是我的宝。”
在大埔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当地提出要推行“产业村长”,建设产业社区,探索“村村联合、资源连体、产业连片、利益连户”产业模式,打造蜜柚、茶叶、丝苗米、预制菜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年底全县24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
接下来,大埔将推动镇域经济与园区经济协同高效联动,加快高陂光德桃源陶瓷产业、百侯文化旅游业、西河现代农业、枫朗茶叶产业、湖寮蜜柚产业等专业镇特色镇建设,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突出富民兴村,着力打造湖寮镇莒村村、百侯镇侯南村、枫朗镇大埔角村、三河镇汇城村等10个示范村;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围绕“修好路、多种树,强清拆、管风貌”的思路,集中资源、分批分类打造亮点看点,逐步形成点上出彩、线上靓丽、面上整洁的城乡面貌。
“县”出招
“走出去”招商 “引进来”共赢
招商引资,一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商引资快不快、好不好。
吉玉陶瓷的员工正在操作先进陶瓷制作机械。陈泽铭 摄
8月3日至5日,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带队赴佛山市、东莞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瞄准头部企业、链主企业、链条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大埔,为大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7月5日至7日,大埔县县长凌晓文带队到广州、肇庆、佛山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诚邀三市企业家到大埔参观考察,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积极寻求更多合作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密集的“走出去”是当地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一个缩影。
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明确招商主要方向,大埔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率队到珠三角、山东等地开展招商项目洽谈活动,瞄准陶瓷头部企业、链主企业、链条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推动大埔先进陶瓷产业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积极开拓招商新思路,大埔选聘一批懂经济、熟县情、会谈判的复合型人才,组建2支驻外招商团队在深圳、厦门等地开展常态化驻点招商工作。
事实上,大埔具有比较优势。一方面,国家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等系列政策给大埔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大埔充分发挥电力和瓷土、稀土、砂土资源优势,绘制出产业链招商图谱,可以挖掘产业链上下游潜在合作伙伴。
上半年,大埔用足用活政策,特别是鼓励类产业企业专项补助和高端紧缺人才认定补助政策,深入大湾区、海西区,开展乡情招商、协会招商、产业链招商。
步伐不停歇,“一盘棋”推动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出新出彩。今年以来,大埔成功招引12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37.39亿元,占全年任务83.1%。
引进来更要服务好。只有服务到位,突出“用户思维”,落地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正在引进的企业才能引得进来,招商目标企业才会有兴趣和意向。
近年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埔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认真落实“一站式”服务制度,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并设置了招商服务专员,确保项目签约快、落地快、建设快。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余灏 罗文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