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徐贵升:骨科前沿奔跑,为健康加“骨”劲儿

南方+ 记者

关节置换及关节镜技术、运动损伤及创伤矫形、3D打印技术辅助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人工智能、生物治疗……毕业10余年,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徐贵升对临床新技术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并先后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骨科先进创新技术。

目前,骨科技术正从传统的经验+术式+器械向数字化+个性化转变升级再发展到机器人化+智能化再到生物治疗,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骨科医疗服务能力,更让更多患者获益。

徐贵升希望将这些年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带回肇庆,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带领下,为肇庆患者的健康加“骨”劲儿。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徐贵升。

骨科3D打印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每个人的人体骨骼形态不规则且个体差异较大,3D打印技术的特性在于精确复制,随着3D打印在骨科诊疗的应用,将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治疗。

硕士毕业后,徐贵升开始对3D打印技术进行研究,至今已逾10年。“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和畸形,单纯凭借CT或MRI等影像学资料难以对局部解剖结构形成形象、直观的认识,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徐贵升拿着3D打印骨骼模型对笔者说道。

与传统技术相比,3D 打印技术在骨科中优势主要有三点:可以进行术前等比例模型的手术规划、方便制作辅助手术器械和实现定制个体化植入物。以手术规划为例,通过制作手术部位数字化实体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患者具体状况,医生则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定制最佳手术方案。

目前,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主任林宇宁的带领下,徐贵升开展的3D打印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3D打印辅助骨科手术治疗也在包括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内的多家肇庆医院使用,使用范围包括从头到脚的所有骨头及部分肿瘤手术。

10年前,徐贵升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位儿童前臂因外伤残缺,用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了中国第一例公开报道的3D打印假肢,为该孩子实现手部的基本功能。该3D打印假肢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但徐贵升却免费给许多肢体残障人士使用。

2021年,徐贵升到封开县人民医院医疗支援期间,也把3D打印辅助骨科手术治疗带到该院。封开县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洪诗鹏表示,3D打印骨骼模型,让他直观观察和了解骨折的情况,手术做得更加微创,病人也容易理解整个手术过程,有效减少医患矛盾。

临床技术的进步,是患者的福祉。为了患者可能获得更优的治疗方案,徐贵升分别于2018年到以色列RAMBAM医院研修学习骨科创新技术,2019年上半年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进修学习关节置换及关节镜技术,2019年下半年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运动损伤及创伤矫形,2020年在暨南大学读骨科博士研究骨关节炎的治疗。

“以色列的生物3D打印技术很先进,目前他们已经可以打印出一个完整的心脏,并且部分实现心肌的跳动。”回国后、读博士期间,徐贵升继续关注和研究该技术。今年他参与的两项科研项目获得在广东省医学科研项目立项,其中一项就是有关生物3D打印的,该科学研究项目有望为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

钻研新技术让更多骨伤病人获益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3D打印等前沿技术逐渐渗入骨科医学,推动新时代骨科医学的演变的同时,也赋予骨科医学新的理念、新的内涵、新的诊疗和康复模型。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常见的骨科疾病也在改变。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徐贵升自我期许:医学日新月异,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追求卓越技术,才能更好服务百姓。

苏阿姨膝关节长期疼痛,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要么直接开止痛药,要么说是关节老化,等老化磨损到不行换人工关节,疼痛应该会好转。”

徐贵升接诊后却认为,患者关节磨损不是很严重,膝关节疼痛主要来源是走路姿势不对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佳等原因引起,并使用运动疗法帮她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苏阿姨膝关节不痛了,能正常逛街买菜。

目前,国际上对骨科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运动疗法来治疗,但国内能规范开展运动疗法的医院不多,治疗技术也处于起步阶段。徐贵升介绍,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指导病人正确的运动,调整姿势,锻炼肌肉力量,配合使用药物、理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减缓关节老化。

除了研修学习3D打印辅助骨科手术治疗、运动疗法来治疗等骨科前沿技术,近年来徐贵升跟随林宇宁把焦点投放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上。

2019年,在林宇宁的支持下 ,继到以色列学习机器人手术后,徐贵升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学习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结合国内外骨科机器人学习经历,回肇庆后协助林宇宁开展肇庆首台骨科机器人手术。目前,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骨科机器人林宇宁单人单机手术量已位列全国前列。

读博士期间,徐贵升将人工智能引入到骨科手术中,使骨科手术术前影像学处理使用上人工智能,为病人提供更加先进的医疗服务。

“一定要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药物,才能不断满足患者需求。”徐贵升表示,学习并掌握新技术也是做好医生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在今后的从医路上将秉承爱岗敬业的精神,救治更多人、帮助更多人。

【撰文】唐锦洪

【通讯员】陈思宇

编辑 余妍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