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汕之路”

南方+ 记者

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索进行区域环评和“环保管家顾问”;建立“水陆空”三栖监管,创新“红黄蓝绿”分级管理……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陆域面积460.41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53.37平方公里,区内有山、河、湖、海、湿地、温泉,生态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背景下,坚持高质量发展路线,统筹抓好大保护大开发。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处于高质量倍增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作答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目前生态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有哪些目标?近日,记者专访了市生态环境局深汕管理局副局长沈斌生,请他畅谈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深汕之路”。

深汕生态环境优美,水清岸绿。

深汕生态环境优美,水清岸绿。

强本底

守护“一湾一屏三山三河多廊”生态资源

问: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第“10+1”区,其自然生态本底怎样?

沈斌生:深汕特别合作区下辖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镇,现有人口约8.06万人(包括农村人口约5.34万人)。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非常好的环境资源本底:

生态格局为“一湾、一屏、三山、三河、多廊”,一湾为红海湾,一屏指莲花山生态屏障,三山为龙山、狮山、南山生态斑块,三河包括赤石河、南门河、明热河为主的河网,并构建起多条生态廊道网络。

有优质的山水生态环境和69.8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有13公里优质连续沙滩,55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76.5%),大小河流52条、水库28座(含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

是深圳唯一拥有大片农村的区域,主要以客家、闽系、广府文化为主,有3个省级古村落、若干文物保护单位、古驿道和红色历史资源。

强改革

搭建第“10+1”区生态保护基本制度框架

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锚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双赢?

沈斌生:这几年合作区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关键期,为了保证环境质量,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我们强调规划引领,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抓早抓细,尤其是“十四五”规划走在区里各部门前列。

第二我们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等,搭建起深圳第“10+1”区生态保护的基本制度框架。

第三是完成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三线一单”划定,三线就是所谓的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一单是指清单式管理。

第四我们启动环评审批改革,探索进行区域环评,不再是一个个项目来做,目前已形成深汕智造城和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园区区域空间环评项目报告(公示稿),将来一些项目可以不用环评就能进驻,重点项目也可以简化环评。

第五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之前这些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基本都是空白,非常缺乏数据。2022年我们在重点区域共记录到野生动植物817种(野生维管植物130科336属530种,野生动物21目77科214属287种)。2023年共记录鸟类108种、蝶类76种、植物491种(其中含2022年未记录到鸟类25种、蝴蝶类14种,植物145种)。

强治理

围绕“双碳”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问:在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深汕如何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哪些成果?

沈斌生:我们非常重视“双碳”工作,一方面积极探索农村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我们有4家单位入选深圳市近零碳排放试点,类型涵盖企业、园区、校园和建筑,具体为深圳市特区建工科工集团盛腾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A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一期)、鹅埠供电分局业务用房。

另一方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因为深汕四镇大片农村比较落后,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污水治理这方面。从2019年到2022年,我们共投了3.6亿,一共建了127座农村污水处理终端和183公里的配套管网。

其次,我们划了畜禽养殖功能区,在河流、水库、还有人口密集的村庄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养区。从2021年开始,我们又在非禁养区以养殖户自愿为前提清理了160家规模化养殖场,对26家保留的养殖场进行资源利用规范化管理,这个对水质改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目前一个现实情况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带来人口增加,也造成污染增加,为打造田园都市,合作区迅速补齐污染治理短板,我们新增了四座镇级污水处理厂,累计新建137公里市政污水管网。

尽管我们既面临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又在奋力补齐短板,但我们坚持战略定力,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污染治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上述种种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辖区最大的河流赤石河入海口有个国考断面,近年一直稳定保持了二类水标准,什么概念呢?比如说万绿湖以及深圳很多水库好的水质就是二类,饮用水是要求三类以上。与此同时,赤石河国考断面污染指标也有所下降,特别是去年氨氮比2019年下降了大概70%,总磷下降40%。

水环境保护特别重要,从过去一个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向现代化产业新城转变,一定要考虑环境承载力。现在人口增加、产业增加,就要考虑规范管理,我们从0到1、从无到有建章立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另外,我们的空气质量也是全市最好之一。今年我们的工地的扬尘管理上了一个台阶,过去你晚上开车一下高速五米之外都看不清路,现在好多了,很多工地覆盖、洒水都做得好很多。

当前,深圳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汕的海域面积大,美丽海湾建设也是我们一个重点,我们将加快建设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

强服务

创新多种执法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问:今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深汕如何创新执法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沈斌生:近年来,我区以我市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基层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构建一体化执法监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空气质量优良率 98.9%。

我们突出执法方式智能化,建立“水陆空”三栖监管模式。在流域水质监管领域,利用无人机快速锁定水质异常区,无人船安全、高效采集排污证据并快速分析水质,“机+船”协同作战,为精准执法提供支撑;编织污染源在线监测“一张网”,监测范围涵盖重点排污单位、在建工地、餐饮企业等47家固定污染源。建成“发现问题及时、精准预测预警、科学分析研判、高效溯源执法”全过程工作机制。运用数字化思维,落实环境行政处罚全链条电子化管理,推动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深汕创新执法模式助力生态保护

深汕创新执法模式助力生态保护

突出执法服务人性化,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考核工作指引,创新“红黄蓝绿”四色管理机制,开展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采用表彰奖励、专家帮扶、减少现场执法等方式对环保优秀示范工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激励快速提升环保水平;邀请环保专家对重点企业开展水、气、声、固废等多要素“综合查一次”,现场“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着力解决环保疑难杂症,为企业纾困解忧;落实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制度,免罚金额 18.75万元,减轻处罚金额92.7万元,通过帮扶整改、提示警示、教育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引导企业自查自纠,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此外,我们重点探索了“环保管家顾问”,主动服务企业,了解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问题。上次有个企业环评因一些问题过不了关,我们就指导他们提升相关措施、优化环境评估。另外,我们还专门组建了生态志愿服务队,召集广大志愿者尤其是号召企业、学校、村民等参加红树林保护、净滩、水质快检等活动。

今年底,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即将迎来揭牌成立5周年,我们将持续擦亮生态环境底色。

一方面,我们的生态本底要继续保持,不要掉色。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山、水、林、田、湖生态全要素,保持生态稳定。

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提升环境质量,目前我们建设产业新城,是生态型的产业新城,实现都市里有田园,田园中有都市。我们持续锻造绿色生态长板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深汕工作、生活、旅游,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撰文】 陶清清 赵玉

深汕生态环境优美,水清岸绿。


编辑 张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