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教育为民惠民,“一校一案”课后服务百花齐放

教育莞家
+订阅

教育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征,当东莞迈上“双万”新起点,如何让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考题中,“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是应有之义。

解决家庭的实际难题,承担起课后服务的责任;为特殊学生、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是东莞的行动方向。

对于广大青少年儿童而言,“双减”之后,感受到的主要变化不外乎校外培训取消了、课业负担减轻了、自由支配时间变多了,但这段“空下来”的时间要怎么过才能更有意义?

“430服务”应运而生——校园时光除了常规的学习外,还有一部分被归到了兴趣拓展的范畴里。学校除了具备组织学生完成作业、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等功能来保证课后服务的基础性之外,还应结合实际开发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给予在校学生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常平中心小学的制作版画活动

常平中心小学的制作版画活动

可以说,“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广大中小学提供的课后服务提出了包括但不限于“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优做强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等方面细致而明确的要求。

因此在东莞,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被列入为民服务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2021年10月,东莞印发《东莞市2021年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指引》,推进课后服务“5+2”模式,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坚决避免一刀切将学生留在教室自修、辅导,而是应遵循“自愿”和“普惠”两大原则,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对每天的“两课时”课后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课后服务的内容包括基本托管服务和素质拓展服务两大类,在费用方面则以亲民惠民为主要原则。

2021年10月,东莞市教育局举办“双减”工作微发布会,并公布一组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推进,全市的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两个“全覆盖”:全市33个园区、镇(街)的公办和民办非全寄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为超过44.5万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公益非营利”的校内课后服务。学生及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达到94%以上。

南城阳光二小的阅读分享空间

南城阳光二小的阅读分享空间

而课后服务的探索之路并不会止步于漂亮的数据。得益于东莞“直筒子市”的特点和“十四五”期间打造品质教育的契机,东莞的33个镇街(园区)将课后服务与镇街教育特色品牌有机结合,制定“一镇一策”的实施方案,突出区域特色;再由各镇街学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品牌学校建设,开辟“一校一案”的课后服务方案。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推动东莞市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在两个“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量与质的“双提升”。

于是各学校纷纷拓展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空间资源,把课后服务做得“百花齐放”:在松山湖第一小学,除了基础性课程外,学校还提供涵盖“科学、艺术、人文、体育”等领域的五六十项精彩纷呈的拓展性课程,无论是否有相关特长,只要学生感兴趣,都能在丰富的课后服务“自助餐”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寮步镇香城小学则以学校“体育+艺术”的办学特色来开展课后服务,每天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放学后出现在操场上,参加篮球、足球、乒乓球、舞蹈等多项体育艺术课程的学习;东城的课后服务则充分利用起校外课程资源,建立了街道公办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资源库,以走班的形式开设起书法、魔方、创意艺术、编程、机器人等60多种素质拓展课程。

塘厦中心小学的高尔夫课程

塘厦中心小学的高尔夫课程

校内课后服务的普及也让家长感受到了实质性的变化。一方面,学生放学与家长下班中间的时间差被优质的托管和素质拓展活动代替,家长无需为孩子放学后的去向和安全担忧;另一方面,相比于校外动辄上千的培训费,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有保障,以更优质、更丰富的服务满足孩子们多样的兴趣爱好需求。

在不少东莞市品牌学校走出先行经验后,东莞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宫)等社会资源,利用国家、省、市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允许学校通过合作开发或采购方式引入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提供课后服务。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老师在辅导学生画画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老师在辅导学生画画

同时为保证课后服务的普惠性,东莞将继续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支持和鼓励本校教师承担课后服务,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教育部门还可以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进一步促进课后服务的资源公平。

【经典案例】

南城:

全市课后服务改革实践基地的“双减”探索

开展课后服务是彰显区域教育办学特色、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重要途径。东莞的33个园区、镇(街)落实“一镇一策”要求,将课后服务与镇街教育特色品牌和学校品牌有机结合,指导推进辖区校内课后服务工作。

近年来,南城街道的“阳光教育”品牌家喻户晓,全街道的7所品牌学校形成了“你追我赶,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是“阳光教育”品牌的形象代表和缩影。延续品牌之光,南城继续打造了“阳光教育”的课后服务品牌工程,并被推荐为全市课后服务改革实践基地,努力创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课后服务示范区。

在课后服务改革方面,南城教育管理中心不断发挥品牌学校的示范、辐射与引领功能。例如在首批品牌学校南城阳光第二小学,全校2600多名学生全部免费参与课后基本托管,内容包括每周一歌、自主作业、教师答疑等学习活动;到了素质托管时间,学校整合了校内训练队和第三方机构资源,开设舞蹈、合唱、书法、软陶等40多门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陶冶性情。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老师在课后辅导学生作业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老师在课后辅导学生作业

而早在2020年,第二批品牌学校南城阳光中心小学就启动了430服务,开设了包括小记者、无人机、阳光阅读、创意美术等30多项体育、艺术和科技项目,每天参与学生约3000人次,既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难的问题,也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2021年底,南城阳光第八小学还举办全市镇街课后服务优质示范“互比互看”展示活动,该校的课后服务由作业基本托管和素质拓展托管服务两个板块组成。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同学们会首先在老师的陪伴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们就会有序来到相应的场室,在各社团教师指导下,按照规定课程开展活动、训练和教学。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的素质拓展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学校教师授课的特色课程,包括了艺术、语言、科学、体育、综合实践、信息、心理等7类20门课程;另一部分为向第三方购买的课程服务,包括2类16门课程,全校参加素质拓展服务的学生人数达到了51.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篮球、足球、高尔夫球、舞蹈、合唱、美术、陶艺、科学实验成了孩子最喜欢的项目。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老师在教授舞蹈课程

南城阳光第八小学老师在教授舞蹈课程

在奖励式的督促管理下,课后服务不再是纯粹拓展兴趣的“小打小闹”,素质托管的课程设计更加高标准、严要求,成绩也十分喜人:语言表演艺术班的作品《喜看稻菽千重浪》在全市经典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儿童戏剧作品《英雄》获“百剧庆百年”广东省少先队献礼建党100周年红色儿童剧目展演活动街道第一名、市二等奖等奖项。各项成果、成绩不仅是课程质量的证明,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张扬。

【统筹】王慧

【撰文】黄婷 林群贤 毛敏

【摄影】孙俊杰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