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高小尚:当女性选择成为外科医生意味着更多坚守

南方+ 记者

“33床病房的大叔要帮他排排痰,他咳得很辛苦;隔壁病房有个患者差不多到进食时间了,等下记得提醒……”一身白大褂、一头干练短发在住院部的病房间来回穿梭,高小尚在做完两台疝气手术后,不放心地又查了一圈病房。“我们做外科医生最担心病人术后的这段时间了”,她边走边说。

2002年,高小尚从汕头大学医学院毕业,到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就职,如今已经是第21个年头了,当初懵懂的医学生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副主任医师。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她觉得既值得但也有后悔之处。

高小尚作为普通外科医生已经21年了,如今成长为一名副主任医师。王焌鑫 摄

普通外科里的“女超人”

曾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女性外科医生占比不到1/5,而国内的女性外科医生比例更低。高小尚告诉笔者,常年代表肇庆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等业内活动的女外科医生,往往只有她和另外一家医院的女医生。

的确,普通外科的活不好干,从脖子到脚都归这个科室管,“没日没夜”“连轴转”“席地而睡”……是这个科室自带的标签。很多医学生早早就做好了能不选普外就不选普外的决定。性格要强且干脆的高小尚却不这么想,在工作初期定专科时,“除了难度高的脑外科和需要体力的骨科我干不了,剩下的科室都没问题。”学外科的她,早就做好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准备。

手术室里,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写满了“慎重”。高小尚说,大多数手术过程就像在腔镜底下缝葡萄皮,整个操作都是个精细活,操作稳定与否事关手术成败。因为是女性,高小尚有着一定的外科手术天赋,平日里也肯下功夫练习。“我家里有一台腔镜模拟器,有空时就会拿出来练习。”她告诉笔者,尽管从医21年,仍十分用心对待每一台手术,因为一个患者的背后是一个家庭。

高小尚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其同事口中也得到了印证。“当时凌晨三点多,有个肠膜炎急诊患者被送过来,因为黏连较为严重,一直找不到穿孔点,打给高医生,她二话没说赶了过来,最后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穿孔点。”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林景能说,有时候觉得她像“女超人”。

“做外科医生的,想不辛苦都不行,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我可能不会再选外科。”高小尚嘴上说完,又跑到病房查看患者情况。那一刻或许有对家庭的亏欠,也有对自己人生的妥协。

“每一个康复的患者都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虽然外科有诸多辛苦,但提起经她医治成功的患者们,她不苟言笑的面容,突然出现了几许温柔。

几年前,一位五六岁的小患者在外地做了阑尾手术,术后反复性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考虑到孩子年纪小,家长更侧重保守治疗办法。但隔一阵子就复发的实际情况,与外科医生多年的经验,让高小尚决定要尽快做通家长思想工作,为小患者动手术。“终于在第四次问诊时,我们把手术做了,效果也比较好,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那个孩子来问诊。”她说,看着患者康复,就是她收获成就感的时刻,也是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为了能够从速从优诊治病患,最大程度减轻病患在治疗过程中经受的痛楚,一直以来,高小尚都十分注重学习,不断钻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在治疗过程中,高小尚会一直安抚、鼓励患者,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因为我是一名女外科医生,所以也有不少乳腺疾病女患者来找我看病。她们往往心理压力都比较大,问诊时换位思考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科室带头人,高小尚也经常叮嘱团队的年轻医生,问诊时要注重沟通技巧。

从医多年,高小尚通过实际行动让患者感受到了一位医生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在她的身上,患者也真正看到了一名合格的医生所具有的仁心仁术、剑胆琴心。“医学的进步,要靠我们这群手持柳叶刀的大夫们来推进,但最终的目的是让患者受益,让这个社会受益。”高小尚说。

【撰文】王焌鑫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