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8日,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爆发多处野火,因受飓风影响火势迅速蔓延,过火面积已超过2000英亩(约800公顷)。截至当地时间11日13时,野火已造成至少67人死亡。
不仅美国,今年夏季,全球多地遭遇野火灾害。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数以万计人员被疏散。有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增加此类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近期,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华北地区前期还是高温少雨,突然转为暴雨。旱涝急转增加了预报预警应急防范的难度和复杂性。而据中国气象局最新判断,8月仍是暴雨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触角”伸向了全球多地,反常的气候现象在世界各地频频“造访”,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经济、农业、能源和水供应等各方面造成影响。
“全球变暖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到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在气候持续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该如何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保护好地球环境,避免系统性灾难发生?南方+记者邀请多位气象从业者和行业专家展开探讨。
探讨一
极端天气“魔盒”被打开了?
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短时强降雨。
6月,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遭遇罕见低温天气。
7月,法国东南部多地气温直冲40摄氏度。
8月,疯狂肆虐的野火让夏威夷毛伊岛面目全非。
……
本周,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宣布,刚刚过去的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而且可能是12万年以来的最热月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全球温升一旦突破“气候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而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已有9个被激活。
南方+记者: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魔盒”是否已被打开?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王春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主任):在讨论临界点被突破的影响之前,我想简单说一下临界点突破的概念。所谓的临界点突破实际上是指气候系统突破了界限,从而无法回归原有稳定状态(也有波动,但波动范围较小)的情况。地质历史记录表明气候临界点的突破往往会在生态系统发生一次大规模洗牌。尽管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经随着科技的提升有了长足进步,但如果气候系统确实发生了不可逆的剧烈变化的话,人类怕是难逃劫运。
但不同的科学家对于气候临界点是否已经突破仍有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大西洋经向温盐环流这个现象。电影《后天》展示了大西洋经向环流(AMOC)停滞可能造成多大的灾害,让大家对AMOC减弱/停滞产生了恐惧感。但实际上AMOC如果真的停滞,其气候影响尽管是不可估量,但也不如电影展示般迅猛;同时AMOC是否发生了减弱,目前由于海洋观测的局限而未被证实。
总的来说,气候变暖趋势是既定事实。
王飞腾(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期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与全球变暖气候关联很大。全球变暖会加速水汽循环,虽然全球水资源的总量没变,但水汽循环频率变了,很容易造成极端天气。
同时,冰川融化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它改变了地球的热量收支状态,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冰川表层是对气候变化最灵敏的反应器。以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监测的天山1号冰川为例,以前哪怕最热的时候,冰川中上部也是有雪的。现在整个冰川全是消融区。这意味着,不仅冰川上去年冬天积累的雪化了,其多年来积累的老冰、老雪也化了。
冰川在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首先,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储存全球约75%的淡水,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其次是气候效应,冰川具有调节气候功能。冰川是地球表面的主要下垫面,冰川的反射率比较高,能够将太阳光和热量反射到太空,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在未来几十年内,冰川的消融是不可扭转的。冰川融化意味着什么?首先会造成海平面上升。目前山地冰川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高达0.61毫米。一旦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会上升66米,一些海拔低的国家会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其次,海平面上升会加剧对海岸的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淡水资源减少,沿海土地盐渍化。
陈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系教师):古特雷斯的“沸腾时代”警告,说明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超我们想象。去年,全球多地出现了极端高温,而且是非常长时间的高温。今年,纵观全球天气气候现象,很多国家地区有高温天气、极端洪水以及强降雨天气的报道。
今年7月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可能是因为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一个“暖事件”,在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情况下,叠加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上,会使得升温加剧。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之后,全球均温大多数是有所升高的。
大气是不分国界的,我们没法独善其身,需要全球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
探讨二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能做什么?
最新研究显示,约90%的过量碳排放源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应向低碳排放国家支付总计170万亿美元的补偿金。但迄今为止,发达国家仍未偿还他们欠下的历史债务,甚至连14年前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作出的“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都未兑现。
伴随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气候恢复力和可持续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南方+记者:在气候持续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该如何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保护好地球环境,避免系统性灾难发生?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周晋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我先来分享一位美国学者的看法,他在去年巴基斯坦遭受洪灾之后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巴基斯坦的洪涝使环境受到巨大破坏,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流离失所。他认为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存量”和“增量”的直接后果。如果有一个法庭,那么被告就是发达的工业国家。
面对当下的气候变化危机,我们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就是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但是发达工业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因为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在很长时间里都采取粗放的发展模式,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发达国家负有导致全球变暖的历史责任、法律义务和道义责任。
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同时,也不应该重复工业文明的老路,而是应以高科技、新思维来开启新的发展模式。在分工合作的全球市场,人们希望以最低代价追求全人类的美好生活,但我们不光要以经济核算,还要以碳核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碳平衡。我们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就是在积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的同时,还要下力气节能降碳,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王春在:温室气体的排放管控需要国际合作和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需要国家政府从宏观调控的层面上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方针。
同时,除了政府交流以外,不少科学家甚至在校学生都致力于科普气象知识,这也是非常值得敬佩和推崇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够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有更准确客观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出一分力。
陈蕾:以前,我们可能会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是长达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变化。但当越来越多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我们已经能体验到气候变化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当极端天气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时,我们没有办法说气候变化与己无关。如果我们再不采取行动,那留给我们后代的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地球?真的无法想象。
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能做的是绿色环保出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保护森林、保护水资源,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采写】南方+记者 刘长欣 段江含 泠汐
【策划】张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