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掏出尺子量一下鲎苗的尺寸。”“1.2厘米,符合规格……”8月12日下午,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中国鲎自然保护区迎来一场增殖放流活动。4万只中国鲎由此地回到大海。
鲎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蓝色血液的生物,在地球上存活近5亿年,至今仍保留原始样貌,又被称为“蓝血活化石”。其中,中国鲎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00年,遂溪中国鲎自然保护区获批成立,这一带海滩干净整洁、水质清澈。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湛江依托单位负责人梁爱洲介绍:“保护区海域非常适合中国鲎的生长,这边有一种俗名叫包虫的生物,是鲎的天然饵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北部湾等地设有观测点,发现这一带的鲎存量最大。”
此前公布的2021年度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幼鲎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25个调查站点中,湛江遂溪栖息地调查点中国鲎幼鲎样方覆盖率57%,样方幼鲎密度超全国平均样方比例57%,两项指标均全国排名第一。
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鲎的血液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其生物活性可抗菌、抗病毒,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是鲎试剂的主要成分。然而,中国鲎的生长速度很慢,从孵化到成熟需要花上十几年时间,鲎苗对环境要求高,对温度、盐度等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此次增殖放流的鲎苗由湛江溢鑫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鲎苗规格在0.6厘米以上。负责鲎苗孵化管理的技术人员刘振强说,用于增殖放流的这批小鲎苗已经培育了一年多,平时主要摄食剪碎的生蚝。
刘振强介绍,养鲎苗的海水一般要经过设备过滤,一旦发现水浑浊,要给池子换水,几乎每天都要换一次水,平常也要注重给养殖的盆子消毒清洁,其上残留的垃圾和泥巴,会影响鲎苗的生长。
增殖放流活动主办单位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企业和技术推广机构开展多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品种包括海龟、中国鲎、珠母贝、东风螺、黄鳍鲷、黑鲷、真鲷、对虾等,进一步涵养渔业资源,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孙诚志 钱佳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