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办好一所大学,钱,是“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国内大学频频获得“亿元级”“最大一笔”捐赠,广东高校也有不小的收获,为什么?
可以说,社会捐赠既是高校办学经费的补充来源,也是大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的重要体现。
一
大学获捐赠的单笔金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了。
今年以来,国内高校屡现大手笔捐赠,一出手往往就是一个“小目标”——
中南大学一校友向母校捐赠6亿元,华中师范大学获捐1亿元,山东农业大学一位校友向母校捐赠企业股票,变现后为1.8亿元……都刷新了校史上的捐赠纪录。同时,迈瑞医疗联合创始人成明和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资1亿元,南开大学也收到来自新奥集团共计3亿元捐赠。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投资创业热土,经济发展快、大型企业多,广东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机会也多。
中南大学。图片来源学校官微
今年是深圳大学建校40周年,4月27日捐赠平台上线启动,就获得捐款5.3亿元。
迎来90周年校庆的华南师范大学,不久前也收到来自公益组织、热心企业、校友等12家单位和个人的捐赠款物,共计2407万元。
不久前,金域医学向广州医科大学捐资1亿元建设“金域楼”,助力高水平医检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融合发展。
国内公办大学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但社会捐赠,也是经费的多元化来源之一。
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吸引了一批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捐资助学。
香港慈善家梁銶琚博士捐资兴建的中山大学梁銶琚堂,是改革开放后内地高校中首座由港澳同胞捐赠的建筑;霍英东先生为中山大学捐赠了内地首个“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随处可见的田家炳小学、逸夫楼等,承载着香港同胞对内地教育事业的牵挂。
位于侨乡江门的五邑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集体捐建的地方大学。建校以来,五邑大学共接受超过1000名华侨华人和港澳乡亲、数十个社会团体捐建,捐资及捐物(折价)总额超过6亿港元。
在关注这些大额捐赠的同时,也应看到,来自校友的小额捐赠,同样意义非凡。
今年3月,浙江大学同一寝室的四名同学,以寝室编号为名,共同设立“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313助学金”,资助来自西部地区、有困难的浙大学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王若妍将大学四年获得的全部奖学金4.9万元,连同父母配捐的5.1万元,共10万元捐赠给母校,用于资助学校定点帮扶地区的乡村孩子到武汉研学。
暖心善举,彰显大学精神。
二
筹到钱还得会用钱,这些社会捐赠谁来管?怎么用?那些并非一次性就能到位的大额捐赠,如何规范地实现长期对接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捐赠收入,高校通常会成立教育基金会。比如成立于1994年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成立的第一家大学教育基金会。
进入21世纪,教育基金会逐渐成为大学“标配”,高校纷纷建立相关机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社会捐赠事业。2004年,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广东省民政厅正式注册,此后汕头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陆续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
经过多年发展,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运作日益完善,具有明确的章程、机构以及管理办法。
如今,社会聚力办大学逐渐成为共识,捐赠主体与捐赠用途也日趋多元。
在助力学校发展方面,社会捐赠往往侧重添置实验仪器设备与校园基础建设,以此提高学校的硬实力。
比如,中国第三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便由民营企业家张昕宇、梁红夫妇捐赠给中大,支持学校开展极地研究工作;暨南大学教授苏炳添捐赠100万元,推动设立“暨南大学983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基金”。
选择为学生设立奖助学金,体现了校友们的爱校助人情怀,更是一种对自己所受教育的回馈。
2021年,北京大学1995级校友李永新和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为母校捐资10亿元,用于支持北大的发展建设以及设立中公德善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和中公讲席教授等项目。
李永新在捐赠仪式上说,因为贫穷,自己考上北京大学时最担心的就是吃饭问题,但他一到学校就获得了助学金,后来也拿到了奖学金。饮水思源,曾经受到过帮助,如今回馈母校,这是传承,也是爱的传递。
还有一些较大金额的捐赠,用于捐赠方指定的方向或领域。如新奥集团出资3亿元,与南开大学共建认知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认知智能在产业的创新应用。
从捐资助学、基础设施建设,到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再到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捐赠方对款项的用途愈发明确。
三
充足的教育资金支持是高校发展的有力后盾。
在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进程中,逐渐减少对行政拨款的依赖,多渠道筹集经费,是高校的改革方向之一。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统筹自主资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规定自主使用的资金等,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
优秀校友和企业的捐赠,为高校办学注入了新活力。受益于社会捐赠,不少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
“如果把西湖大学创办过程比作一束光的话,我们每个捐赠人就是组成这束光的每一个光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于2018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这所新型高校,开创了由基金会筹集社会资源的办学模式。
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是西湖大学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自筹建至今年6月,已收到了近三万人次的捐赠支持,有力支撑了西湖大学的发展。
西湖大学。图片来源学校官微
计划于明年开始招生的福耀科技大学(暂定名)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应用型大学,由民营企业家曹德旺捐资100亿元建设。在刚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梅宏院士被聘为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福耀科技大学(筹)校长。
“教育是一门事业,不是产业,这所大学为民办公助,目标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与企业家,探索出一条创新型教育之路。”曹德旺说。坐落于南海之滨的汕头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
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区航拍。
李嘉诚与汕大的缘分匪浅,多年来捐款超100亿港元,支持学校推行多项教育改革。在李嘉诚退休并辞任汕大名誉主席后,基金会的支持仍在继续。2019年,基金会出资支持汕大开展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计划,使得汕大成为国内第一所全日制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的公立综合性大学。
捐赠大学,是一笔巨款,更是种下希望。
四
如今,大学捐款不断增多,为什么?
“面向高校的社会捐赠逐渐增多,说明高等教育在促进科研创新方面的龙头作用越发明显。”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认为,要筹集办学经费,提升办学条件,不能仅靠政府之力,更要广泛吸纳包括校友捐助、社会捐赠等多方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整体来看,目前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中所占比例还比较小,没有形成范围广、参与性高的社会捐赠氛围。”卢晓中建议,要在法律法规上,界定清楚捐赠的性质与行为,明确捐赠用途。要给到捐赠者相应的税务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捐赠。
从高校角度来看,除了建立更加规范的管理机构,也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揭榜挂帅”式向社会或校友发出捐赠邀请,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捐赠中来。
大学捐款,不仅是真金白银支持大学改革发展,更是社会尊师重教的新风尚。
开栏的话
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怎样的大学?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湾区大学问”栏目,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探究改革逻辑,挖掘精彩故事。
南方+记者 刘汉能 汪祥波 实习生 王佳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