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全省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东莞迅速响应,制定“施工图”,在新赛道上迈开朝气蓬勃的步子。在此背景下,东莞市工商联(总商会)推出“莞企奔赴高质量”系列报道,揭开小巨人企业的先进密码,了解其建设成果,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借此营造大抓经济、大抓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奋力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下半年,东莞市维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维斗科技”)位于寮步镇的新厂房将启用,预计年产值约10亿元,届时企业的产能将翻番,营收和利润将增长20%—30%。新厂房建成后将成立前沿产品开发研究院,针对未来市场开发布局及投产落地做前驱预演工作。
作为国内外主要的“电子元件设备专业制造商”之一,维斗科技深耕微型电机及高精密光电器件近13年,近年来从消费电子转型汽车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汽车、医疗器械、视觉显示、智能家居、玻璃升降等领域,为不同产品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如今市场份额全面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电机的高端应用领域市场仍主要被外资企业掌握,接下来,企业将把业务板块扩展至海外。”企业董事长钟木生表示,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未来五年,企业将每年获得十个以上的国内有效专利,营业收入保持25%以上增长率,并计划在2025年上市。此外,企业加强数字化和工业设计赋能建设,实现业务系统云端迁移。
多个技术首创,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
研发出直径5mm的微型电机实现国产替代;P-IRIS光圈采用创新的光圈技术设计,实现自动光圈技术的快速切换技术;采用光圈的P型自动切换模式,实现高效的滤光效果;虹彩光圈采用多颜色光线过滤技术,有效实现电子设备对于采光效果的技术要求…………维斗科技多项技术在国内实现首创。
“经过多年的发展,维斗科技逐步形成以研发为核心,以业务为重点,以信息管理为贯穿,以生产为依托的战略发展模式,符合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定位和发展趋势。跟传统的电机相比,企业所生产的一体机马达改用陶瓷轴承,其转动次数由二十万次提升到一千万次,寿命可提升到500万次,产品在控制精密度、输出力矩、抗负荷振动能力、结构新颖性、安装便捷性等方面独具优势,产品性能远超同行。”钟木生表示,其中微型电机首家实现安防领域电机国产替代进口,填补国内安防电机空白。
据悉,2020年至2022年电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27%、25%,电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二;2020年至2022年光圈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25%、27%,2022年光圈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主导产品的产值、销量、市场占有率、纳税、商标价值等综合指标在国内市场占有量远超同行其他企业。
钟木生表示,目前电机的高端应用领域市场仍主要被外资企业掌握,奠定了维斗科技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和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同时依靠“产、学、研”联盟,不断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从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走向海外,开拓国际版图
“今年我们在日本建立了分公司,计划大幅扩展日本业务。”钟木生表示:“企业计划把业务板块拓展至海外,带着产品走出去。以前我们把重心放在国内市场,部分产品在印度、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有销售。在今年首次参展德国展会后,很多海外的客商通过展会了解到我们的产品后,特地搭乘飞机来参展并考察我们的产品,这对我们感触很深。因此,今年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开拓国际版图,把我们的电机卖到全世界。”
钟木生表示,我们的版图拓展还是相当顺利的,今年考察了不少国家,并收获丰富,还拉回来欧洲几个订单,待会我还要去接待来自意大利的客户。公司近三年出口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在逐年递增,但是整体比例不高,因此海外市场的开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政策性支持。
维斗科技能够快速走向海外市场得益于多年来的技术储备。钟木生表示,企业尤为注重研发的力量,培育了有100多个科技人员的团队,拥有49项发明专利、14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
“为了强大企业的科研力量,企业以产学研为抓手,实现产业协同和技术攻关。”钟木生表示,维斗科技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广东省电机驱动及光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作为广东工业大学产学研究及教学实习基地,公司与高校及科研院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开展高精密电子模具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工作,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针对未来的发展,维斗科技制定了“研发与合作战略、人才与管理战略、生产与效率战略、产品与产业战略”。
钟木生尤为重视研发与合作战略,他表示,未来,维斗科技还设定了科技创新计划。首先,加强与科研机构协作技术创新:将深化政产学研的合作,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科研-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其次,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差异化策略,强大产品的整合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最后,国内外合作共同创新: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构建技术创新的资源支撑体系。
南方+记者 叶永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