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探索”闯新路,从化鳌头镇这样干

南方+ 记者

从化区鳌头镇是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工农业总产值均超过从化全区40%,也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田园综合体2个“国字号”试点的镇和全省行政村最多的镇。

今年以来,在从化区委、区政府领导下,鳌头镇以高质量试点工作成果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目前,鳌头镇正以万亩良田、田园综合体2个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从化作为全国唯一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鳌头作为广州唯一镇域试点“双试点”工作。

鳌头镇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万亩良田示范项目和越秀风行田园综合体项目共涉及8个行政村,辐射带动面积约50平方公里,通过建立“政府+国企+民企”的投资模式,形成专项债、涉农资金、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金保障方式,带动项目总投入超过20亿元。

万亩良田示范项目

万亩良田示范项目

党建引领、专班负责

项目建设彰显“新速度”

鳌头镇加强党对试点项目的全面领导,区、镇、村三级书记牵头抓试点,分别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专班进行统筹协调,建立党建引领、专班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工作责任细化分片包干至网格。

万亩良田示范项目启动2个月即完成约7000亩土地流转,现已完成约6600亩农田主要整治工序,种植早稻2000亩,产生水田指标1700亩;田园综合体项目首开区共享农场、龙潭之窗、夯土书店、财神庙等重要节点完成建设,一期基本建成,二期春夏冬广场、乡村振兴产学研运营中心、徐家大院、华美牧场等建设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完工。

因地制宜、腾挪空间

土地利用提升“新效能”

鳌头镇制定全区域“一盘棋”、全要素“一张图”、全周期“一本账”的“三全”整治思路,提出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老城市新活力、协同创新与产城融合“四类”模式,形成“增田、添绿、节地、兴村、共富”五大示范成效。

该镇统筹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4项工程,建设约8000亩连片“双高”水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对项目区空心村、废弃宅基地等零散建设用地进行摸排腾挪,预计优化建设用地112亩,保障项目范围重点企业落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潖江(二)河流域防洪排涝整治,推进沿河区域护绿增绿,擦亮一河两岸生态底色,营造鱼藻鸟禽栖息家园,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鳌头缩影。

田园综合体项目效果图

国企搭台、筑巢引凤

产业导入实现“新跨越”

鳌头镇充分发挥国企引领支撑作用,通过国企“栽苗”,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民营企业投资“育苗”,打造国企和民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格局,共建共营推动项目“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目前,两个国家级项目分别由越秀集团、城投集团牵头,已与怡境文旅、广大乡创、中大智境、哈维农业等农文旅学各行业和近20所广东高校签订协议,初步形成“食、住、行、学、游、购、娱”多元业态,华美牧场风行文旅项目、奶牛研学基地、龙潭旧墟风情街“民宿+婚庆”产业、酒吧一条街等项目内容不断丰富;按照“修旧如旧、复古得古”原则,完善村庄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打造祠堂前、榕树下民俗集聚地,推动千年农耕文化薪火传承,增强项目区域招商引资核心竞争力。

联农带农、利益联结

富民强村建立“新路径”

聚焦富民兴村目标,鳌头镇充分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强村公司”模式,在全区率先探索建立“国企+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手艺人+社会投资者”模式,实现联农带农,促进共同富裕。

该镇探索开设粉面、奶、豆、油制品共四个“前店后厂”,推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并依托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载体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精勤精干农民,建立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土地流转、三产互促等多种方式完善利益链,既“造血”又“输血”,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探索可持续路径。项目建设以来,带动项目区域村集体年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村民平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试点衔接打造“新高地”

鳌头镇按照“连片打造、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独立运营”的工作思路,科学衔接2个国家级试点,扩大示范效应,以潖江二河为轴,通过小火车、观光车串联各主要景观节点,打造农田观光、河堤观光等多条环线。

该镇积极引导规范民居风貌,遵循群众意愿对350幢民宅和商铺进行综合整治,促进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融合发展,建设生机盎然的山水林田系统,打造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村庄,推动项目范围8条村约50平方公里连片建设为集生态度假、农耕研学、美食体验、婚庆娱乐等为一体的大湾区生态田园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南方+记者 傅鹏

通讯员 鳌头镇宣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