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湛江记忆”,藏在老街的展览馆让非遗文化鲜活起来

南方+

沿着大通街的长巷踱行,青石条叠砌而成的石阶蜿蜒,感受两旁古旧建筑里不动声色地藏着久远的故事。在一幢白色的建筑前驻足,门牌上写着“湛江记忆”四个大字,这就是湛江市非遗主题博物馆。

走进其中,近百件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浓缩在此:遂溪狮头彩扎细致精美,仿佛下一刻便能雄狮起舞;雷州灰塑生动自然,廊檐上精细的彩绘讲述着古老传说;雷州蒲织色彩丰富,木偶戏人物活泼灵动,石狗的雕像栩栩如生;更有“民以食为天”的广式腊味、吴川月饼、安铺年糕、吉兆木薯粉以及蛤蒌粽、田艾米籺等传统饮食文化模型。

以史为鉴、溯往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抵可以称作一部“活着的历史”,湛江拥有9个国家级非遗、48个省级非遗、106个市级非遗。这些非遗文化带给湛江人的不只是温馨的回忆和美好的印象,更有手工艺制作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

湛江市非遗主题博物馆通过图文、实物、泥塑、墙绘等形式,集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其中二楼一整个房间都摆放着醒狮相关展品,可见醒狮文化在湛江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道光二十八年续修的《遂溪县志·礼俗志》就有醒狮相关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火,打秋千猜灯谜,士庶欢游达旦。”200多年来,舞狮是遂溪人非常喜爱的民间艺术活动。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会请醒狮队助兴,祈求平安吉祥。近年来,遂溪县政府更加积极引导扶持,使全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空前活跃。

展馆墙上的彩绘展示着踩在高桩上舞狮时活灵活现的场景。遂溪醒狮表演分传统狮和高桩狮,传统狮在平地、桌凳上或梯子上表演;高桩狮则在传统套路上加以提升,在高低错落的桩柱上起舞,表演难度大,场面惊险,因此更具观赏性。根据动作的编排以及舞狮者的功底技巧,来设计桩阵的高低远近。

三楼一处人物层层叠叠、造型各异的非遗模型前聚集了不少游客。他们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些孩童是如何站稳并进行表演的,这就是被列为“吴川三绝”之首的飘色。吴川飘色是一门以力学原理为基础,利用铁工、木工、车工、电工等多种工艺,精心制作台屏,在表演上融戏剧、魔术、杂技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糅合音乐、美术等元素,使力学与美学高度统一的传统民俗艺术。化装造型后的孩童悬于数米高的特制板车支架上,靠一根隐蔽的色梗支撑,或凌空高悬,或飘然欲飞,以其高、精、险、奇、巧等特点著称。

展馆管理员梁汉明向游客们介绍道,色板之上的造型称为屏,一板由几个人物组成,就称为几飘,最早是一屏一飘,后来发展到一屏多飘,现在已有不少多屏多飘。为了追求结构上的惊险、奇异和美观,创作者努力安排多飘,人物分层更分明,造型优美,形式多样,选用题材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其中最出名的梅菉头飘色《水帘洞》达到了一板十五飘。

非遗主题博物馆建筑的前身是荣昌商行,清末商人杨益三在此开设“荣昌号”经商。2017年,旧址入选湛江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非遗主题博物馆选址在此也是因缘际会,据湛江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叶碧波介绍,当时这幢建筑塌方了,经市文广新局重建后交给市文化馆使用,2019年动工打造非遗展览馆,2020年正式开放。“选址在此的目的也很明确,这幢建筑位于老街,借着赤坎老街开发的东风,建一个湛江非遗展示的窗口,连珠成串,丰富街区内容。”

【撰文】 周梦雅

【摄影】 吴东俊 林艾

编辑 胡梦杰 彭奕菲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