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白遮百丑”
好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白一点
但有些人脖子、腋下发黑
怎么也洗不干净
怎么回事?
是晒黑的吗?
其实不一定
这部分人可能患有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简称“AN”,又名黑角化病或色素性乳头状营养不良,是指以皮肤颜色加深及乳头状或天鹅绒样增厚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的皮肤病。
本文作者
贺海英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部主治医师
李青青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科医师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肥胖、内分泌、肿瘤等相关。
而肥胖与黑棘皮病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皮疹的变化不仅与肥胖的发展平行,而且随体重的下降而减轻。
有什么样的症状?
皮疹初期为皮肤颜色加深,呈灰棕色或灰黑色,好发部位:颈、腋、乳房下、脐窝、腹股沟、肛门和外生殖器等皮肤皱褶处,受累皮肤表面干燥、粗糙,进而皮肤增厚,表面有许多乳头状隆起状似天鹅绒,触之柔软。
随着病情进展、皮纹增宽加深,并可出现疣状赘生物。除了好发部位皮疹外,掌跖也常伴发角化过度。
如何预防与治疗?
首先应寻找病因,对恶性黑棘皮病,必须积极探查恶性肿瘤,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对肥胖性黑棘皮病,应纠正体重,体重恢复正常后,皮疹大多数能自然消退;对于药物引起的黑棘皮病应及时停用治病药物;对于良性型者,一般无需治疗。
局部治疗可选用卡泊三醇、维生素D3衍生物、水杨酸、尿素、维A酸软膏,也可尝试CO2激光治疗。
黑棘皮病发展缓慢,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它的出现不仅代表皮肤的改变,也意味着体内代谢出现了紊乱。因此,当患者发现患有黑棘皮病时,应尽快就医。
有这些皮肤病也要引起重视
有可能是癌前病变!
一、日光性角化病
又称光线性角化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头面部、手背,发病率在1.4%~59.2%,早期表现以干燥斑片为主,可呈淡红色、肤色或灰褐色,大小不等,表面可见少许鳞屑,可有轻度瘙痒,后期可增厚,表面角化、粗糙,甚至表现为菜花样,部分皮损可见萎缩、毛细血管扩张。
有文献报道0.023%~6%的日光性角化病未经治疗而发展为鳞状细胞癌(一种鳞状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但是要结合年龄的大小、性别、皮肤类型、持续时间、既往是否有皮肤肿瘤病史或者是否存在长期紫外线暴露等。
有时,大家会以为是老年斑(又名脂溢性角化病),但是当出现发红、脱屑或瘙痒要谨慎,建议做个皮肤镜或皮肤CT检查。
进一步治疗可缓解疼痛、瘙痒,减少美容负担以及阻止、延缓其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二、皮角质硬、凸起于皮肤的赘生物,形似动物的角
与日照和皮肤损伤有关。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约30%发生于头面部,通常长数毫米至数厘米,无明显瘙痒、疼痛感,若基底部炎症明显,应考虑癌变可能。
大部分皮角 ( 61.1%) 属于良性,约38.9%的皮角属于恶性或者癌前病变。若肿物发红、明显增大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排除恶变可能,以免耽误病情。
皮角若出现,应及时做活检,确认其良恶性,决定其切除范围。
三、角化棘皮瘤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面部、颈部等曝光部位。本病起源于毛囊,但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已知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浅肤色、易感基因、焦油及其他化合物长期诱导等有关。临床上常见的是单发型,开始为淡红色丘疹,之后迅速增大,生长为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形结节,质硬,界限清楚,表面粗糙,中央有“火山口样”凹陷及白色或褐色角化栓。
大多数角化棘皮瘤在数周内迅速生长并在3~4个月内自发消退,少数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单发型角化棘皮瘤为防止恶变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发生恶变时应采取手术扩大切除术。
四、鲍温病(Bowen病)
又称为皮肤原位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恶性皮肤肿瘤。常发生于老年人,可累及皮肤和黏膜的各个部位,通常与太阳辐射、紫外线、医源性照射、放疗、免疫抑制有关。
典型的表现为红斑性、鳞屑性斑块,并以不规则的方式扩大。Bowen病是一种浸润性癌前病变,可能发展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约20%可转移扩散。要注意的是:溃疡的出现很可能是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的迹象。
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必要的,以防止病情进展。
除此之外,由于广义的癌前期皮肤病还可包括比其他皮肤病有更多癌变机会的病变,如放射性皮炎、寻常狼疮、烧伤后瘢痕等,我们也要同样关注。
如果发现上述症状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过度惊慌,应立马就诊,寻求专业帮助;其次,医生会通过问诊、查看皮损,利用皮肤镜、皮肤CT或活检进一步检查;最后,全面评估后采取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或扩大切除、光动力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等。
肿瘤类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会进展为恶性肿瘤,只要我们及时发现,经过专业的治疗,定期复查,就能真正地做到防癌于未然。
来源: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