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措成效。
公安部:实施“AI换脸”犯罪物料主要为身份证照片
公安机关如何打击整治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犯罪?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李彤表示,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验证类犯罪伴随产生。犯罪分子用于实施“AI换脸”的物料主要为照片,特别是身份证照片,同时结合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
李彤说,为防范和打击此类新型犯罪,公安机关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开展人脸识别与活体检测技术安全测评,覆盖了境内用户量大、问题隐患突出的即时通信、网络直播、网络社交、电商平台、金融支付等重点APP,及时发现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通报运营主体升级安全保护措施和人脸识别算法。同时依托“净网”专项行动,组织专项会战,严打泄露身份证照片等图像信息的犯罪源头,破获“AI换脸”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有效遏制了该类犯罪势头。
不乱扔、不乱给、不乱点,公安部提醒群众保护个人信息
人民群众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公安部警务技术二级总监黄小苏表示,为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提醒广大群众做到“三个不”:即不乱扔、不乱给、不乱点。
“一是不乱扔,妥善保管、处置好记录个人信息的载体,包括一些文件、快递单、外卖单等;二是不乱给,不要在互联网公开平台随意发布个人信息或者提供给他人使用,特别是个人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三是不乱点,不要随意点击和下载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二维码、免费wifi热点等,不要随意点击APP手机软件获取设备权限的“同意”按钮,并在电脑、手机上安装防护软件,及时更新升级,防止恶意木马、程序窃取个人信息。”
另外,作为网络运营者要通过合法合规途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也要做到“三个不”:一是不乱收,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二是不乱存,要依法履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采取必要的管理和技术保护措施,集中统一存储并防止信息泄露、毁损和丢失;三是不乱用,要认真履行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对数据采取分级分类管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公安机关将予以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要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部:“扫码送礼物”“AI换脸”等,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手法多
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主要手法有哪些?在发布会上,公安部警务技术二级总监黄小苏表示,从公安机关侦破的案件来看,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数据主要有“骗取信息、盗窃信息、内鬼泄露、非法采集、倒卖信息、变造信息”6种手法。
一是利用“地推”、假冒身份等手法骗取公民个人信息,如乡村地区流行的扫码送礼物、协助激活电子医保卡,以及冒充电商客服、冒充公安民警骗取个人信息等。
二是线上和线下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如利用木马病毒、钓鱼网站、渗透工具、网络爬虫等黑客技术盗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通过非法入室等方式线下盗取公民个人信息。
三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如运营商、快递、汽车4S店、地产等企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四是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如APP、机顶盒、手机、智能手表等供应链厂商利用其产品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
五是收买或交换公民个人信息,如利用兼职形式从社会闲散人员处收买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等信息,或者金融、教育、房产等行业从业者违规交换内部数据。
六是加工变造公民个人信息,如将身份信息、购物信息等不同数据源进行碰撞,添加新标签后形成新的数据源,或者利用AI技术使用照片生成动态人脸识别信息等。
公安部:针对“AI换脸”导致群众被欺诈,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
在发布会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表示,公安机关锚定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重点网络平台,抓获了一批数据中间商和物料供应商;紧盯ChatGPT、云计算、区块链、“AI换脸”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边研究边打击,侦破一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新型案件。
其中,针对快递信息泄露引发电信诈骗的问题,公安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邮政局联合开展为期6个月的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泄露治理专项行动,期间共侦破窃取、贩卖快递信息案件20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44名,其中快递公司内部人员240名。
另外,针对“AI换脸”导致群众被欺诈的问题,公安机关发起专项会战,侦破相关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针对装修、贷款等骚扰电话的问题,公安机关联合工商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惩处了一批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金融公司、装修公司、物业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循线打掉多个电话推广犯罪团伙。
公安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然成为黑灰产业的“孵化器”和“瞄准镜”
10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措成效。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在发布会上通报,随着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公民个人信息为目标的案件高发并呈迅速增长态势。此类案件涉及的领域也愈发广泛,同时,以公民个人信息为核心,滋生出电信诈骗、骚扰电话、抢号抢票、网络水军、“人肉搜索”“呼死你”“薅羊毛”等一系列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黑灰产业。
孙劲峰提到,2021年和2022年,公安机关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数同比均快速上升。从全国案件来看,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法复杂多样,如假冒电商客服骗取信息、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信息、行业“内鬼”泄露信息、手机APP非法采集信息等。其犯罪链条也环环相扣,窃取、倒卖、推广、洗钱、加工等分工明确,形成了庞大的“地下大数据”产业。
“可以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然成为黑灰产业的‘孵化器’和‘瞄准镜’,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破坏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他表示。
南方+记者 赵晓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