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保留了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在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村落古民居?
日前,省政协组织召开重点提案督办暨对口协商(远程)座谈会,聚焦“关于治理乡村振兴建设中村落古民居改建问题”重点督办提案,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和政协委员进行对口协商和提案督办。这也是省政协今年召开的首场对口协商会。
建议增补完善省、市、县各级传统村落名录
今年初,省政协委员、南岭梅艺术馆馆长红梅等提交的《关于治理乡村振兴建设中村落古民居改建问题的提案》被确定为2023年省政协主席会议重点督办提案,同时被列入省政协年度协商计划。
随后,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组织委员和提案主会办单位赴佛山、清远等地开展调研,了解我省传统村落和古民居改建现状,以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难点堵点,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由于保护规划缺乏权威指引、建设主体缺位、资金保障来源渠道单一、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我省传统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调研组建议,要全面开展传统村落、古民居评估建档工作,增补完善省、市、县各级传统村落名录,对乡村传统匠人、非遗传承人等人才进行建档管理。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村落的历史久远度、村镇规模、区位条件、文化内涵、格局特色和古迹保存情况等,划分村落价值、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价值,构建多层次保护发展预警机制和评估体系。
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传统村落、古民居制定清晰的保护指引,分别设置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分区分类进行保护活化。在坚持科学规划、多方参与的原则下,精准选取部分传统村落作为试点,重点在农村宅基地流转、资金投入渠道、建设运作机制等方面,“一村一策”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活化方案,激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动力。
对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厅将农房风貌提升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内容,积极组织传统村落申报。目前全省已申请6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92个,评定省级传统村落186个。组织7个地市、16个县区申请国家建设数字博物馆。接下来,省住建厅将从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力度、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管理、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提升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等方面入手,持续做好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
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让传统村落、古民居“活起来”,是委员们交流发言的重点。
红梅提到,在调研中,梅州市梅县区将各式客家民居活化成乡间书屋、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中小学研学基地等公共设施的做法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建议,可以借鉴推广梅县区的做法,加大村史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有效赓续乡村文脉、保护乡村文化形态,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目前古民居的活化利用难点在运营。”省政协常委、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在发言中建议,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对古民居运营单位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古民居活化利用在建设指标等方面的刚性约束,以此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古民居的活化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协商会以视频连线方式开到地市。佛山市政协委员、佛山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徐鸣在连线交流时建议,可以多业态多功能多场景多形式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利用,让古村落成为家庭亲子游的研学基地、年轻人文创的打卡点、中老年人康养的目的地。
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上,徐鸣建议,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设置专项资金,探索成立相关产业基金和创新设计相关保险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村落古民居活化与投资运营。
清远连州市有省级传统村落35个。今年,连州活化利用传统村落打造东陂镇西塘古村研学基地的做法,获评为“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清远市政协委员,连州市政协主席邵富育在分享当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验后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更多政策,支持社会资金投资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利用,并在税收、利息、土地方面予以倾斜,以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资金不足问题。
南方+记者 余嘉敏 祁雷
通讯员 李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去南方+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