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八年!兔爸带领18名青少年走进番禺四知堂研学,听祠堂的故事,感受祠堂文化

番禺融媒
+订阅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财富?祠堂会告诉你答案。

2023年8月7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览馆馆长、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专家、广州市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兔爸教育基金执行主席、兔爸学堂创办人中国兔爸.程敏携第十九期“兔爸徒弟班”18名青少年走进番禺区石碁镇南浦杨氏大宗祠——四知堂,开展触摸历史研学活动,听祠堂的故事,感受祠堂的文化。

四知堂有什么故事?“四知”有哪四知呢?祠堂有什么功能?祭祀为何要上三炷香?且听兔爸娓娓道来......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相传东汉时期,杨震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时任县令正好是由其举荐为官的王密。为感谢举荐之恩,王密夜晚拜见,并怀揣黄金十斤相赠。见杨震推辞,王密说:“暮夜无知,仰公受之,”意思是现·在夜色已黑,没人会知道此事,以打消他的顾虑。杨震一听,正色斥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去。至此之后,杨震的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成为了后世的一段佳话。杨氏后人,为赞扬和继承先祖遗德,策勉后世子孙正直做人,故祠堂命名“四知堂”。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认真记录下知识要点。“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耳边回荡。“正直做人,清白传家”的古训在大家心里绵延着,传承着。

兔爸给孩子们植入敬畏与正直的种子,当一个人能够坚守底线的时候,就会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并指出,家风源于祖,代代有传承,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祠堂,是保留祖先们痕迹与智慧最立体的地方。祖先的故事,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根。告诉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祠堂、族谱、家风、家教、家训,是一种教育、一种传承。

兔爸讲述着自己对祖先的敬重和思念,让孩子们知道祭祀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上三炷香意为一敬天地、二敬神佛、三敬先人,而祠堂有三大功能:一教化、二祭祖、三议事。

孩子们获益匪浅,纷纷踊跃发言,表示回家后要多了解收集家族历史,在今后做人做事都要问心无愧!向古人学习,做个有敬畏心的人!

据悉,这已经是兔爸带孩子们研学走进四知堂的第八个年头了。从2016年起,兔爸开办徒弟班,提倡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践行“生活儒学”,让儒学精神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在孩子教育中,兔爸认为,分数是次要的,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生活、怎么学习最主要,而这正是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

兔爸徒弟班采取生活化、游学化、现代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生活,学会仁爱,学会做人;带孩子们到历史名城、古镇、古村落、古祠堂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让孩子探讨和实践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品质,教授孩子们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智慧、生活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兔爸表示,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让孩子们天天呆坐着诵读经典。而是要创造机会带孩子们多走多看,这种立体教育,对孩子才能有真正的触动。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潘伟璘 通讯员 嘉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